
(1).即墓表。《宋書·禮志二》:“此石獸碑表,既私褒美,興長虛僞,傷財害人,莫大於此。” 南朝 梁 任昉 《為卞彬謝修卞忠貞墓啟》:“年世貿遷,孤裔淪塞,遂使碑表蕪滅,丘樹荒毀。” 唐 李綽 《尚書故實》:“古碑皆有圓空。蓋碑者,悲本也。墟墓間物,每一墓有四焉……人因就紀其德,由是遂有碑表。”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序》:“ 文瑩 收古今文章著述最多,自國初至 熙寧 間,得文集二百餘家,僅數千卷,其間神道碑、墓誌、行狀、實録及奏議、碑表、野編、小説之類,傾十紀之文字,聚衆學之醇郁。”參見“ 墓表 ”。
(2).界碑,用來标志分界的石碑。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保甲·清查界址》:“東移一尺則可雲屬彼,西移一尺則可雲屬此,祇以口舌之為憑,并無碑表之足據,紛紛衆訟,推卸靡已。”
“碑表”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墓表
指墓碑上的文字,用于記錄逝者生平事迹或表彰其功德。例如《宋書·禮志二》提到“碑表”用于私褒美,而南朝梁任昉的記載中,碑表與墓地的荒毀相關聯。這一用法與古代立碑傳統密切相關,最初碑為下葬工具,後演變為刻字紀念(參考、12)。
界碑
指标志地域分界的石碑,如清代《福惠全書》中描述因無碑表導緻邊界糾紛的案例。這類石碑在古代行政區劃或土地管理中具有實用功能。
“碑表”既可指代墓碑上的紀念性文字,也可指實際用于分界的石碑,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碑表(bēi biǎo)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碑石上的刻字和碑文的内容。碑表常常用于記錄重要的曆史事件、紀念名人或紀念性建築。
碑表的部首是“石”(shí)字,表示與石頭相關的事物。拆分後的筆畫數是13畫。
碑表一詞源自于古代的碑文和碑刻的刻字。在古代,人們經常将重要的文化、曆史、建築等内容記錄在石碑上,以便後人紀念或學習。
繁體字的碑表為 “碑錶”。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碑表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篆書時期,碑字的寫法更為遒勁有力,筆畫之間更加沉穩而凝練。
這座碑表記載了我們祖先的勇敢和智慧。
碑文、碑刻、碑石、碑帖
碑文、碑帖
紀念品、紀念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