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材阿魏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阿魏》。 清 李調元 《卍齋瑣錄》卷四:“阿魏,藥名,通作魏…… 蒙古 謂之哈昔泥。”
哈昔泥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外來詞,特指古代從西域傳入的一種藥用樹脂,即“阿魏”(Ferula植物分泌的膠脂)。其釋義及來源如下:
“哈昔泥”為波斯語angūzeh(或anguzad)的音譯,最早見于元代文獻,專指阿魏樹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明确記載:“阿魏,一名哈昔泥。”其性味辛溫,傳統醫學中用于消積、殺蟲、散寒,主治腹中痞塊、蟲積腹痛等症 。
該詞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反映了古代中外醫藥交流。元代《飲膳正要》稱哈昔泥“味辛溫,無毒,主殺蟲”,而清代《西域同文志》進一步考證其波斯語源,印證了西域藥物在漢語詞彙中的融入過程 。
現代學者在《漢語外來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及《中醫藥學名詞考證》中均收錄此詞,強調其作為“阿魏”别稱的曆史地位。研究指出,哈昔泥的藥用記錄集中于宋元明三代,清代後逐漸被“阿魏”取代,成為漢語詞彙演變的典型案例 。
參考文獻來源:
“哈昔泥”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需結合語境理解:
中藥材别稱
該詞最常見的用法指中藥材“阿魏”的别名。阿魏是一種生長于多沙地帶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強烈蒜臭味,主要分布于中亞、伊朗等地。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其藥用價值,清代李調元《卍齋瑣錄》提到蒙古語稱其為“哈昔泥”。
成語釋義(存疑)
部分來源(如)提到“哈昔泥”源自《史記·李斯列傳》,形容“言辭矯揉造作、虛僞不真實”。但此說法在其他權威文獻中未見明确佐證,可能與方言或曆史演變中的誤傳相關。
建議參考方向:若用于醫學或植物學領域,優先指代阿魏;若涉及文學修辭,需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拔取邊垂便條餅麨側頭朝元閣舛互觸續從甥打破悶葫蘆點紙畫字棣華丁字鎬端本正源翻軒分赢佛會負離子公符恭賀新禧圭撮歸告海涸石爛荒怠患至呼天會自禍幾護膝家雞野鹜節外生枝镌心濫脅旅葬馬空冀北漭濫密寫腦杓内養牌甲漂齧仆骨掐訣勤悴輕儳青鑰七輿森複山氣深澗蛇瘴帥長缞绖四海困窮談吐讨信騰水通玄真經微聲香輪寶騎消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