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物的意思、賦物的詳細解釋
賦物的解釋
描寫物态。《聊齋志異·阿纖》 清 但明倫 評:“言之無文,識者譏之。此善賦物者未肯率爾操觚也。”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一:“末二句賦物上乘,可藥纖滞之失。”
詞語分解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 物的解釋 物 ù 人以外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生物。物體。貨物。禮物。文物。物價。物質。地大物博。物極必反。 内容,實質: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物議(群衆的批評)。待人接物。物望所歸(衆望
網絡擴展解釋
“賦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描寫物态,主要用于文學創作領域。以下從定義、詞源、文學應用等方面展開解釋:
一、定義與詞源
-
基本含義
“賦物”指通過文字對物體或自然現象進行細膩的形态、特征描寫,強調賦予事物以生動的文學表達。例如清代但明倫評《聊齋志異·阿纖》時提到“善賦物者未肯率爾操觚”,即指優秀的賦物描寫需避免草率。
-
單字解析
- 賦:原指漢魏六朝時期盛行的韻散結合文體,兼具寫景、叙事、抒情功能,後衍生出“創作”“賦予”之意(如“賦詩一首”)。
- 物:指具體事物或客觀存在,如“物體”“地大物博”。
二、文學應用與特點
-
文體關聯
作為“賦”的創作手法之一,“賦物”要求作者通過鋪陳、比喻等技巧,将物态轉化為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例如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評價“末二句賦物上乘”,即強調描寫需自然流暢,避免生硬。
-
創作要求
需兼具觀察力與藝術性,既要準确捕捉事物特征,又需融入主觀情感或哲理。如《聊齋志異》的評注指出,缺乏文采的賦物描寫易被诟病。
三、示例與延伸
- 古籍用例:清代文學評論常以“賦物”評價作品,如“善賦物者”指擅長刻畫物态的作家。
- 現代延伸:該詞亦可引申為通過文字、藝術手段對事物進行深度刻畫,適用于詩歌、散文等文體。
“賦物”是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概念,強調通過細膩描寫展現物态之美,其内涵融合了文體特征與創作技巧。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中的賦物手法,可參考《蕙風詞話》《聊齋志異》相關評注。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賦物(fù wù)一詞在漢語中有着多重含義。它可以指賦予的物品或財富,也可用來形容某物具有賦予人們特定感覺或情感的能力。下面将為你介紹一些關于《賦物》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賦(fù)+ 物(wù)
筆畫:賦(11畫)+ 物(8畫)
來源:《賦物》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文獻。據考證,它最早出現在《中庸》一書中,意為“給予物品”。隨着語言的演變和使用,這個詞逐漸擴展為描述賦予物品情感或能力的詞彙。
繁體:賦物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賦物的寫法可能和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繁體字的描寫和現代标準漢字接近,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
例句:1. 這本書以其深刻的解讀賦予了我對曆史的新認識。
2. 這首詩賦予了我欣賞大自然美景的能力。
組詞:賦予、賦生成、賦予者、賦性、賦能
近義詞:賜物、饋贈
反義詞:奪物、剝奪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盡管問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