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鎲鈀”。古兵器。形似馬叉,上有利刃,兩面出鋒,刃下橫兩股,向上彎,可以刺擊,也可以防禦,兼矛盾兩用。《武備志·軍資乘·器械三》:“鎲鈀,上用利刃,橫以彎股,刃有兩鋒,中有一脊,造法須分脊平磨,如磨刀法,兩刃自脊平減至鋒,其鋒乃利,日久不秃,中鋒頭下之庫,可容核桃,則安於木杪,乃不損折,仍用一釘關之。”
“镋钯”是一個古代兵器名稱,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讀音與字形
“镋钯”的正确讀音為tǎng bǎ。其中“镋”指兵器的主體結構,“钯”則與金屬材質或功能相關。
2. 結構與功能
3. 曆史背景
镋钯創制于明代,标準規格為長七尺六寸(約2.5米)、重五斤(約3千克),是當時銳利且實用的武器之一。另有别稱“镋叉”,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水浒傳》對兵器的描述。
4. 相關延伸
需注意“钯”字在古籍中另有“兵車”“箭頭”等含義,但“镋钯”一詞專指兵器,與金屬元素“钯”(化學符號Pd)無直接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镋钯的實戰用法或曆史演變,可參考《練兵實紀》等明代軍事典籍。
镋钯(gàng pǎ)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镋”和“钯”兩個字組成。
镋(gàng)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字,由“金”和“尚”兩個部首構成。它的筆畫數為16畫。在繁體字中,镋的寫法為“鎬”,部首為“金”。镋在古代的寫法為“镪”,是銅的别名,也是一種古代的量器。
钯(pǎ)是一個常見的漢字,由“金”和“钅”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9畫。在繁體字中,钯的寫法為“鈀”,部首同樣為“金”。钯是一種貴金屬,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韌性。
镋钯一詞的來源稍顯難以考證,但根據字義可以推測,镋钯可能是指一種合金,由镋和钯兩種金屬混合而成。
以下是一些關于镋钯的例句:
1. 這種新型合金的主要成分是镋钯。
2. 工程師正在研究如何利用镋钯合金制造更強的材料。
3. 镋钯的價格近年來一直在飙升。
一些與镋钯相關的組詞包括:镋合金、钯系合金、镋钯飾品。
镋钯的近義詞可以是合金、金屬合金等。
镋钯的反義詞可以是純金、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