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墓表。《宋书·礼志二》:“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於此。” 南朝 梁 任昉 《为卞彬谢修卞忠贞墓启》:“年世贸迁,孤裔沦塞,遂使碑表芜灭,丘树荒毁。” 唐 李绰 《尚书故实》:“古碑皆有圆空。盖碑者,悲本也。墟墓间物,每一墓有四焉……人因就纪其德,由是遂有碑表。”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序》:“ 文莹 收古今文章著述最多,自国初至 熙寧 间,得文集二百餘家,仅数千卷,其间神道碑、墓誌、行状、实録及奏议、碑表、野编、小説之类,倾十纪之文字,聚众学之醇郁。”参见“ 墓表 ”。
(2).界碑,用来标志分界的石碑。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清查界址》:“东移一尺则可云属彼,西移一尺则可云属此,祇以口舌之为凭,并无碑表之足据,纷纷众讼,推卸靡已。”
“碑表”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墓表
指墓碑上的文字,用于记录逝者生平事迹或表彰其功德。例如《宋书·礼志二》提到“碑表”用于私褒美,而南朝梁任昉的记载中,碑表与墓地的荒毁相关联。这一用法与古代立碑传统密切相关,最初碑为下葬工具,后演变为刻字纪念(参考、12)。
界碑
指标志地域分界的石碑,如清代《福惠全书》中描述因无碑表导致边界纠纷的案例。这类石碑在古代行政区划或土地管理中具有实用功能。
“碑表”既可指代墓碑上的纪念性文字,也可指实际用于分界的石碑,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碑表(bēi biǎo)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碑石上的刻字和碑文的内容。碑表常常用于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纪念名人或纪念性建筑。
碑表的部首是“石”(shí)字,表示与石头相关的事物。拆分后的笔画数是13画。
碑表一词源自于古代的碑文和碑刻的刻字。在古代,人们经常将重要的文化、历史、建筑等内容记录在石碑上,以便后人纪念或学习。
繁体字的碑表为 “碑錶”。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碑表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篆书时期,碑字的写法更为遒劲有力,笔画之间更加沉稳而凝练。
这座碑表记载了我们祖先的勇敢和智慧。
碑文、碑刻、碑石、碑帖
碑文、碑帖
纪念品、纪念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