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識的意思、飽識的詳細解釋
飽識的解釋
充分了解。 宋 範成大 《李次山自畫兩圖各題一絕》:“飽識千峯真面目,當年拄笏漫登山。” 清 陳裴之 《香畹樓憶語》:“曾附書尾寄以近詞曰:‘年來飽識江湖味,今番怎添凄惋。’”
詞語分解
- 飽的解釋 飽 (飽) ǎ 吃足了,與“餓”相對:飽餐。飽暖。 足、充分:飽滿。飽和。飽學(學識豐富)。飽含。飽覽。飽受。一飽眼福。 鼓饑餓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專業解析
"飽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充分認識、深刻了解。它強調對事物或道理有深入、透徹的認知和體會,而非停留在表面或淺顯的理解。
詳細解釋:
-
釋義:
- 飽: 本義指吃足,引申為充分、充足、豐富。在這裡表示認知上的充分、深入、透徹。
- 識: 指認識、知道、了解、辨識。
- 飽識: 兩字結合,意指充分地認識、深刻地了解、透徹地辨識。它描述的是一種達到“飽足”程度的認知狀态,意味着對事物的本質、内涵或複雜性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
-
用法與語境:
- 書面語色彩: “飽識”是一個比較書面化的詞彙,常用于正式或文學性的表達中。
- 對象: 其後通常接需要被深刻認識的對象,如“飽識其害”(深刻認識到它的危害)、“飽識人情世故”(深刻了解人情世故)、“飽識其中道理”(透徹理解其中的道理)。
- 強調深度: 使用“飽識”意在強調認知的深度、全面性和徹底性,區别于一般的“知道”或“了解”。
-
與近義詞的區别:
- 認識/了解: 泛指一般的認知過程或結果,程度可深可淺。“飽識”則特指達到了深刻、透徹的程度。
- 深知: 與“飽識”意思非常接近,都表示深刻了解。“飽識”更側重認知的“充分”和“飽滿”感,有時帶有通過長期體驗或學習積累而達到的意味。
- 飽學: 指學識淵博。“飽識”更側重于對特定事物或道理的深刻認知,而“飽學”則強調知識儲備的廣博。
“飽識”意指充分、深入、透徹地認識或了解。它強調認知的深度和全面性,常用于書面語中,表達對事物本質、道理或世情的深刻把握。其核心在于“飽”字所體現的認知上的充足與透徹。
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飽”和“識”字義的解析與合成詞理解。參見《現代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 用法分析參考了語料庫中的實際用例及漢語詞彙學理論。
網絡擴展解釋
“飽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ǎo shí,其核心含義是“充分了解”。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語結構
- 飽:作副詞時表示“充分、充足”(如“飽覽”“飽經風霜”)。
- 識:指“認識、了解”。組合後,“飽識”強調對事物全面、深入的認知。
釋義與用例
- 基本釋義
指對事物有全面、透徹的了解,常用于描述對自然景觀、人生經曆等的深刻體悟。例如:
- 宋代範成大《李次山自畫兩圖各題一絕》:“飽識千峰真面目,當年拄笏漫登山。”(意為通過深入了解,方知群山的真實樣貌)
- 清代陳裴之《香畹樓憶語》:“年來飽識江湖味,今番怎添凄惋。”(表達對江湖生活的深刻體會)
使用場景
- 文學表達:多見于古典詩詞或書面語,強調對事物的深度認知。
- 現代用法: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可用于強調通過長期經曆積累的深刻見解(如“飽識世故”)。
“飽識”是一個偏書面化的詞彙,側重于通過長期觀察或體驗達到的全面認知。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古典用例,可參考宋代詩詞及清代文學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貝阙珠宮贲寵迸斷渤海琴采顧長慮赪鱗叱呼炊雕楚囊之情東山屐鳳歎虎視給以紅苕猾吏回輿簡穆賤屯嶻嶭禁楄苛擾兩腋風生隸省柳膠簍籔螺眉梅園新村免囚明濟摸底膩抹棚長悭恡啓齒慶赉窮氣全免容奸山長水遠商秋沙燕勝談申證時水受到書家朔管蜀秫書筵死耗蘇興俗囿太平梯蹄足文明生産香雲銜蹶賢郎戲筆晰毛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