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擊鼓開箧,古時入學的一種儀式。《禮記·學記》:“入學鼓篋,孫其業也。” 鄭玄 注:“鼓篋,擊鼓警衆,乃發篋出所治經業也。”
(2).借指負箧求學。 唐 楊炯 《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堂碑》:“ 華陽 曾子 ,鼓篋來遊; 蜀國 顔生 ,摳衣請學。” 宋 王安石 《遊土山示蔡天啟秘校》詩:“ 東陽 故侯孫,少小同鼓篋。” 清 錢謙益 《婁江十子詩序》:“顧以餘為可與言也,相與鼓篋而請事焉。” 梁啟超 《論湖南應辦之事》:“此間如學堂學生,鼓篋不過月餘耳。”
(3).借指經業、學術等。 唐 張說 《贈郎将葛君墓志》:“不承過庭之訓,不漸鼓篋之術。”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常成二公》:“ 成公 之始至也,未及下車,禮先聖先師,退而嘆堂室湫狹,斆學荒隳,懼鼓篋之道寝,《子衿》之詩作。”
“鼓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本義:入學儀式
指古代學子的入學禮儀,即通過擊鼓召集學生後,開啟書箱分發典籍。《禮記·學記》記載:“入學鼓箧,孫其業也”,強調以莊重的儀式引導學生敬畏學業。
引申義:求學行為
後引申為“負箧求學”,代指學子攜帶書箱(箧)遠行、刻苦讀書的狀态,如“鼓箧之士”形容勤學之人。
抽象義:學術領域
在更廣義的語境中,可指代經學傳承或學術研究本身,例如用“鼓箧之業”概括典籍學問。
擴展說明:該詞反映了古代教育對儀式感與典籍傳承的重視,其核心意象“擊鼓”象征秩序,“書箧”象征知識載體,共同構成尊師重教的文化符號。
《鼓箧》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被用作動詞,在古代的意義中指用手掌拍打着箧子,以示催促或督促。
拆分之後,我們可以看到,《鼓箧》由兩個部首組成:鼓(音 gu)和箧(音 qie)。
鼓字的部首是一,鼓的筆畫數為三,在漢字中鼓常常用作動詞,意為敲打、拍擊,也可用作名詞,指樂器或者喇叭形狀的東西。
箧字的部首是⼩,箧的筆畫數為十五,在漢字中箧通常用來指代帶鎖的木質箱子,用來存放文件或其他物品。
《鼓箧》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民間的習俗和生活場景,當人們急于傳遞信息或者督促進程時,會用手掌拍打箧子,發出清脆的聲音,以傳遞自己的意願和要求。
在繁體中,鼓箧的漢字寫作「鼓篋」,字形上與簡體有所不同,但意思和用法是一樣的。
在古時候,鼓箧的漢字有多種寫法,比如「鼓匧」、「鼓匲」、「鼓篋」等等。雖然字形不同,但都指的是同一個概念,即用手掌敲擊箧子示意催促或督促。
例句: 1. 他用力地鼓箧,示意工人們加快工作進度。 2. 老闆不斷鼓箧,希望員工們能及時完成任務。
組詞: 鼓掌、鼓勵、鼓舞、箧子、箧帶、箧子底、箧鎖等。
近義詞: 催促、督促、催逼。
反義詞: 慢悠悠、不緊不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