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亡逸的意思、亡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亡逸的解釋

(1).逃亡。《資治通鑒·後漢高祖乾祐元年》:“ 景崇 恐 匡贊 牙兵亡逸,欲文其面。”

(2).指逃亡的人。 宋 秦觀 《盜賊中》:“若此之類,與夫捕獲亡逸賞罰之格,凡數十條,然皆畫一之制也。”

(3).散失。《隋書·音樂志上》:“《晉中經部》,無復樂書;《别録》所載,已復亡逸。” 宋 劉麟 《<元氏長慶集>序》:“今之所見者,僅數十家而已,以是知 唐 人之文亡逸者多矣。”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書叙指南》:“《書叙指南》專為尺牘設,所引諸書,今多亡逸。”

(4).指散失的文字、書籍。《隋書·儒林傳序》:“考正亡逸,研覈異同。”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二遊詩·徐詩》:“ 貞觀 購亡逸, 蓬瀛 漸周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亡逸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基礎釋義

  1. 逃亡;逃逸

    指人或動物逃離原處,躲避追捕或責任。

    例:《後漢書·獨行傳》載“懼罪亡逸”,指犯人畏罪潛逃。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散失;遺失

    多指文獻、器物等因年代久遠或保管不善而消失。

    例:蘇轼《論養士》提及“典籍亡逸”,指古籍散佚。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引申義

  1. 隱遁;避世

    引申為隱士逃避世俗,如《晉書·隱逸傳》稱隱者為“亡逸之士”。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2. 消亡;滅絕

    指事物逐漸消失,如明代《農政全書》言物種“久則亡逸”。

    來源:《中文大辭典》(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三、古籍用例佐證


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今多見于學術論著(如曆史、文獻學)及法律文書(如“嫌疑人亡逸”),日常口語中已罕用。需注意區分“亡逸”與“亡佚”(後者專指文獻失傳)。

綜合來源:

《漢語大詞典》釋義框架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用例分析

《中國曆史大辭典》語境拓展

網絡擴展解釋

“亡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層面解析,結合古籍例證說明如下:

1. 逃亡
指人或群體逃離原居地或控制範圍。如《資治通鑒·後漢高祖乾祐元年》記載:“景崇恐匡贊牙兵亡逸,欲文其面。”,此處描述為防止士兵逃亡而采取的措施。

2. 指逃亡的人
引申為逃亡者本身。宋代秦觀在《盜賊中》提到:“捕獲亡逸賞罰之格,凡數十條”,說明對逃亡者的追捕政策。

3. 散失
多用于描述文獻、制度等遺失。如《隋書·音樂志》稱樂書“已複亡逸”,宋代劉麟亦感歎唐人文獻“亡逸者多矣”。

4. 散失的文字或書籍
特指古籍文獻的失傳。清代俞樾在《茶香室續鈔》中提及《書叙指南》引用的典籍“今多亡逸”,印證該詞在文獻學中的使用。

詞源特點
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需注意語境區分具體指向逃亡行為、逃亡者還是文獻失傳。

别人正在浏覽...

按籍飽膈殘虐不仁常寐寸絶動字都城而立撫襟浮談該贍改葬根垓光陰似箭鬼吵鬼鬧顧募寒春黑甲很子湟波讙說火狐裌布狡狠劫奪節子鞠獄劻襄寬免寬衍潰奔潰不成軍坤載兩明離本趣末罹禍靈壁遛狗擄掇蹑迹濃翠蟠蟉婆兒啓惕齊物論鵲渚神迷意奪師伯詩腸鼓吹石母霜實庶邦伺詐挑泛外見違變象辇相容蕭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