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逃亡。《資治通鑒·後漢高祖乾祐元年》:“ 景崇 恐 匡贊 牙兵亡逸,欲文其面。”
(2).指逃亡的人。 宋 秦觀 《盜賊中》:“若此之類,與夫捕獲亡逸賞罰之格,凡數十條,然皆畫一之制也。”
(3).散失。《隋書·音樂志上》:“《晉中經部》,無復樂書;《别録》所載,已復亡逸。” 宋 劉麟 《<元氏長慶集>序》:“今之所見者,僅數十家而已,以是知 唐 人之文亡逸者多矣。”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書叙指南》:“《書叙指南》專為尺牘設,所引諸書,今多亡逸。”
(4).指散失的文字、書籍。《隋書·儒林傳序》:“考正亡逸,研覈異同。”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二遊詩·徐詩》:“ 貞觀 購亡逸, 蓬瀛 漸周旋。”
“亡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層面解析,結合古籍例證說明如下:
1. 逃亡
指人或群體逃離原居地或控制範圍。如《資治通鑒·後漢高祖乾祐元年》記載:“景崇恐匡贊牙兵亡逸,欲文其面。”,此處描述為防止士兵逃亡而采取的措施。
2. 指逃亡的人
引申為逃亡者本身。宋代秦觀在《盜賊中》提到:“捕獲亡逸賞罰之格,凡數十條”,說明對逃亡者的追捕政策。
3. 散失
多用于描述文獻、制度等遺失。如《隋書·音樂志》稱樂書“已複亡逸”,宋代劉麟亦感歎唐人文獻“亡逸者多矣”。
4. 散失的文字或書籍
特指古籍文獻的失傳。清代俞樾在《茶香室續鈔》中提及《書叙指南》引用的典籍“今多亡逸”,印證該詞在文獻學中的使用。
詞源特點
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需注意語境區分具體指向逃亡行為、逃亡者還是文獻失傳。
《亡逸》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一個人或事物消失得極其快速和徹底。
《亡逸》的拆分部首是亠和彳,拼音為wáng和yì。它包含6個筆畫。
《亡逸》的來源形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這個詞的繁體字是「亡逸」。
古時候,「亡逸」的字形有所不同,其中「亡」字的上面有一個戈字旁,表示失去,而「逸」字上面有一個辶字旁,表示迅速。這樣的寫法形象地表達了《亡逸》的含義。
1. 他進了房間,卻發現裡面的人早已亡逸無蹤。
2. 那隻小鳥在眨眼間亡逸向天空飛去。
- 逸樂:形容快樂自在。
- 遊逸:形容自由自在地遊玩。
- 亡命:形容逃亡、無處可去。
- 消失:指突然不再存在。
- 轉瞬:形容時間極短,眨眼間。
- 留存:指繼續存在,未經改變。
- 保留:指保持某種狀态或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