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義的意思、節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義的解釋

亦作“ 節誼 ”。謂節操與義行。《管子·君臣上》:“是以上之人務德,而下之人守節義。”《後漢書·安帝紀》:“其賜人尤貧困、孤弱、單獨穀,人三斛;貞婦有節義十斛。” 李賢 注:“節謂志操,義謂推讓。”《新唐書·張建封傳》:“帝又使左右以所持鞭賜之,曰:‘卿節誼歲寒弗渝,故用此為況。’”按,《舊唐書·張建封傳》作“節義”。 元 李文蔚 《圯橋進履》第三折:“論節義呵,我學那存忠孝施正禮行仁道治綱常 伊尹 扶 湯 。” 清 顧炎武 《述古》詩:“ 孝武 尊六經,其功冠百王,節義生人材,流風被 東京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義,漢語複合詞,由“節”與“義”兩個核心語義構成,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節”指氣節、操守,如《漢語大詞典》定義“節”為“堅守原則的人格品質”。“義”指合乎道德的行為準則,《辭源》釋“義”為“事之宜,正義”。二者結合後,“節義”指人在道德困境中堅守原則、踐行道義的行為規範,如《漢書·賈誼傳》載“節義立,則士厲行”。

二、詞素構成分析

  1. 節:本義為竹節,引申為約束、節制,如《論語》“不以禮節之”;
  2. 義:甲骨文字形含“羊”與“我”,象征以犧牲彰顯群體道義。兩字組合後,詞義從個體約束擴展為群體倫理标準。

三、曆史語義演變 宋代理學家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強化“節義”的倫理屬性,将其與“天理”關聯。至明清時期,該詞成為士人群體核心價值标準,如方苞《獄中雜記》用“重節義”評價士大夫品行。

四、現代應用場景 當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節義”标注為書面語,多用于表彰曆史人物或強調傳統美德,例如“文天祥節義昭彰”“民間節義傳說”。在語義強度上,較“節操”更具行為實踐性,較“忠義”更側重個人道德選擇。

網絡擴展解釋

“節義”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é yì,其核心含義是節操與義行,強調人在道德準則和正義行為上的堅守。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字義構成

    • 節:本指竹節,引申為道德上的節制、操守(),如《後漢書》提到“貞婦有節義”時,“節”特指“志操”。
    • 義:指符合道義的行為,如《吳都賦》中“苞筍抽節”的“節”雖為自然屬性,但“義”在詞中則強調社會倫理的正當性。
  2. 整體含義
    指人在逆境中依然堅持道德原則與正義行動,如韓愈所言“士窮乃見節義”(《柳子厚墓志銘》),強調困境中方顯品格。

二、文化背景

三、近義辨析

與“節操”相比,“節義”更突出行動層面的道義實踐,而非僅内在操守。例如《新唐書》提到“節誼”時,結合了個人堅守與社會責任。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及《後漢書》《管子》等典籍例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白蹢璧合珠聯筆賽不求甚解吃不上吹彈得破磁性大穢大難臨頭當頭棒倒換道途地券紛亂伏天複雜绀碧構抉古詩含靁漢陰老父合圖肩背難望罽錦精廉旌钺觖如距跳看垛錢靈粹靈友遴聘龍野鸾鹥泸定橋羅漢松萌俗渺渺茫茫迷頭認影木吾劈畫情慮人貓三十六體濕撾撾熟客簌落天崩地解廷臣頭型玮麗猥屑畏讋烏煙瘴氣五株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