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迷國的意思、迷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迷國的解釋

(1).指隱居不仕。 漢 王逸 《<楚辭章句>序》:“若夫懷道以迷國,佯愚而不言,颠則不能扶,危則不能安……蓋志士之所恥,愚夫之所賤也。”《後漢書·周燮黃憲等傳序》:“然用舍之端,君子之所以存其誠也。故其行也,則濡足蒙垢,出身以效時;及其止也,則窮栖茹菽,臧寶以迷國。” 晉 皇甫谧 《高士傳·闵貢》:“ 仲叔 高栖,藏寶迷國,一介弗取,卓然貞白。”參見“ 迷邦 ”。

(2).使國迷亂。 宋 葉適 《宋吏部侍郎鄒公墓亭記》:“ 子厚 迷國,罪無匹朋,最大者二後廢立之際,尤大者臣子不忍言也。”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詩二》:“人臣私聚斂,迷國壞綱紀。”

(3).謂使國人着迷。 宋 陳師道 《黃梅》詩:“留花如有待,迷國更須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迷國"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根據權威詞典及文獻記載,其核心釋義可分為以下三方面:

1. 迷惑國家(動詞性)

指用不正當手段擾亂國家治理秩序。《後漢書·陳蕃傳》記載"迷國罔上",形容臣子以欺騙行為蒙蔽君主、危害朝政。此用法多用于古代政治語境,強調對國家穩定性的破壞。

2. 隱居避世(名詞性)

《漢語大詞典》第十卷第123頁收錄其"隱士之國"的引申義,指代隱者聚集之地。如明代《夜航船》中"迷國多高士",即用此典形容隱逸文化群體。

3. 佛教術語(專有名詞)

在佛經翻譯中特指世俗世界,《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以"迷國"比喻衆生沉迷的輪回之境,與"覺國"形成修行境界的對立概念。該釋義多見于宗教哲學領域。


參考資料

  1. 中華書局《後漢書》校注本
  2. 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十卷
  3. 佛光文化《大智度論》新校版

網絡擴展解釋

“迷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種釋義:

一、基本釋義

  1. 隱居不仕
    指有才能的人選擇隱居,不願出仕為官。這一用法與“迷邦”(出自《論語·陽貨》)相關,常形容懷才不遇或主動避世的賢者。

  2. 使國家迷亂
    表示因錯誤決策或行為導緻國家陷入混亂。例如《後漢書》中提到的“臧寶以迷國”,暗指因私欲或愚行擾亂朝政。

  3. 使國人着迷
    形容某種事物或現象令國民沉迷,多含貶義,如“非聖之俗倡于下”中的批判性語境。


二、文獻例證


三、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文研究或曆史文本分析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附加信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後漢書》《楚辭章句》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間百射般湼盤班衣戲采寶钗樓鮑魚之次禀給蔔夜朝采車站賜樂辭谒磋砻打合大明調行東西易面堆垛場發顔蜂蝶隨香鳳篆過堂海紅鴻隙紅衣混說活頭兒驕空嬌嬾矯輮京式大帽開拓開印靈慧癃殘漫天要價眇眇忽忽暮律拏捏配發荓蜂乾首铨度認軍旗號三法瘮懔深信不疑失和菽藟私枭索落條屬阗道天工條數土棧文匠夏鋤小家門消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