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隱居不仕。 漢 王逸 《<楚辭章句>序》:“若夫懷道以迷國,佯愚而不言,颠則不能扶,危則不能安……蓋志士之所恥,愚夫之所賤也。”《後漢書·周燮黃憲等傳序》:“然用舍之端,君子之所以存其誠也。故其行也,則濡足蒙垢,出身以效時;及其止也,則窮栖茹菽,臧寶以迷國。” 晉 皇甫谧 《高士傳·闵貢》:“ 仲叔 高栖,藏寶迷國,一介弗取,卓然貞白。”參見“ 迷邦 ”。
(2).使國迷亂。 宋 葉適 《宋吏部侍郎鄒公墓亭記》:“ 子厚 迷國,罪無匹朋,最大者二後廢立之際,尤大者臣子不忍言也。”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詩二》:“人臣私聚斂,迷國壞綱紀。”
(3).謂使國人着迷。 宋 陳師道 《黃梅》詩:“留花如有待,迷國更須香。”
“迷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種釋義:
隱居不仕
指有才能的人選擇隱居,不願出仕為官。這一用法與“迷邦”(出自《論語·陽貨》)相關,常形容懷才不遇或主動避世的賢者。
使國家迷亂
表示因錯誤決策或行為導緻國家陷入混亂。例如《後漢書》中提到的“臧寶以迷國”,暗指因私欲或愚行擾亂朝政。
使國人着迷
形容某種事物或現象令國民沉迷,多含貶義,如“非聖之俗倡于下”中的批判性語境。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文研究或曆史文本分析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附加信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後漢書》《楚辭章句》等古籍。
迷國是一個詞彙,用來形容一個國家或民族沉迷于某種錯誤的思想、行為、信念或制度中,失去了自我認知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無法找回正确的方向。
迷國的部首是辶,并有12畫。
迷國一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可能是由中國古代文化中的迷信和國家的概念組合而成。
迷國在繁體中的寫法是迷國。
古時候,迷國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通常仍由辶和國組成。
1. 這個國家一直被那個*********控制,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迷國。
2. 盡管受到威脅,他們仍堅持自己的信念,不願淪為迷國。
1. 迷信:沉迷于一些無根據的迷信觀念。
2. 國家:一個由政治和地理邊界劃定的獨立主權實體。
3. 迷途:失去了正确方向,不知所措。
1. 迷惑:被某種思想或行為所迷惑,無法作出正确判斷。
2. 迷失:失去方向,無法找到正确的道路。
1. 明智:具備獨立思考和明确判斷能力。
2. 自由:擁有獨立選擇和行動的能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