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鉤絡帶 ”。
“鈎落帶”是古代一種束腰用的革帶,也寫作“鈎絡帶”,主要用于固定衣物并帶有裝飾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該詞由“鈎”“落”“帶”三字組成,其中“鈎”指帶上的鈎狀飾物或結構,“落”可能通“絡”,指網狀編織,“帶”即腰帶。整體指一種帶有鈎扣或裝飾的皮革腰帶。
曆史文獻記載
據《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記載,童謠中提及“篾鈎落”,并注解“鈎落者,校飾革帶,世謂之鈎絡帶”,說明其作為裝飾性腰帶的用途。晉代《吳錄》也提到“鈎落者,革帶也”,進一步佐證其材質與功能。
用途與形制
鈎落帶屬于古代服飾配件,可能通過鈎狀部件調節松緊,類似現代皮帶。其裝飾性較強,常見于士族或官員服飾,材質多為皮革,部分可能鑲嵌金屬鈎飾。
詞源關系
多部典籍(如、4)指出“鈎落帶”與“鈎絡帶”為同一物,屬異寫形式,兩者可通用。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形制演變或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三國志》《北堂書鈔》等古籍原文。
《鈎落帶》(gōu luò dài)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字形或字體的特點。它指的是漢字筆畫中的鈎、落和帶三個部分。
《鈎落帶》這個詞由三個部首組成:
鈎(gōu):表示某物上短而彎曲的東西。
落(luò):表示事物中垂下或向下落的狀态。
帶(dài):表示較寬的東西。
鈎落帶這個詞的筆畫組成是:6畫 + 7畫 + 4畫 = 17畫。
《鈎落帶》這個詞來源于漢字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書寫演變。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鉤落帶」。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鈎落帶」的字形是:「鈎」頂部有彎曲向下的一線,「落」在右側有向下的一條豎線,「帶」有橫向1條水平線。
1. 這個字的字形很規整,沒有别的筆畫,隻有鈎落帶。
2. 他的字寫得很好,每個字的鈎落帶都非常工整。
1. 鈎心鬥角(形容人鬥心計,争權奪利)
2. 落葉歸根(比喻歸宿、歸屬)
3. 帶頭人(率先帶領他人的人)
鈎腳兒、絲繞、勾落、倒安等
筆挺、直走、筆劃規整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