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谄的意思、阿谄的詳細解釋
阿谄的解釋
阿谀奉承。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故 九江 太守 邊讓 ,英才俊偉,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上宰鼎列,委之母後之族,專斷顧問,決之阿諂之徒。” 宋 司馬光 《超然台詩寄子瞻學士》:“用此始優遊,當官免阿諂。”《水浒傳》第五三回:“﹝ 李逵 ﹞不會阿諂於人,雖死,其忠不改。”
詞語分解
- 阿的解釋 阿 ā 加在稱呼上的詞頭:阿大。阿爺。阿爹。阿羅漢。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谄的解釋 谄 (諂) ǎ 奉承,巴結:谄媚。谄谀。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阿谄”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ā chǎn(部分文獻中注音為ē chǎn),其核心含義為阿谀奉承,指通過言語或行為過度讨好他人,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指人為了迎合他人而刻意谄媚、奉承,通常出于私利或畏懼心理。這種行為常表現為放棄原則,曲意逢迎。
-
詞源與用法
- 由“阿”(曲從、迎合)和“谄”(巴結、奉承)組合而成,強調無底線的讨好。
- 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如《為袁紹檄豫州》提到邊讓“直言正色,論不阿谄”,反襯其正直品格;司馬光詩中“當官免阿谄”則倡導為官者應避免此類行為。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缺乏原則的奉承行為,如《水浒傳》描述李逵“不會阿谄于人”,突出其耿直性格。
注意事項:
- 該詞含強烈負面評價,需根據語境謹慎使用。
- 與一般贊美不同,“阿谄”強調動機不純的虛僞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抱樸子》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阿谄>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阿谄(ā chǎn)是一個形容詞,形容一個人非常逢迎恭順,甚至用心谄媚别人的樣子。它通常用于貶義,表示虛僞恭順的态度,也可以用于形容人際關系中的恢弘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康熙字典》中将"阝"歸為部首,并念作"Fù"(或稱作“由部”),“言”念作“Yán”。根據這個部首和筆畫,可以将“阿谄”的拆分為部首部分的“阝”和右側的“言”。
來源:
“阿谄”一詞來源于古代《詩經·周南·關雎》中的一句:“奮迅翩翩,如霆如雷,如風如雨。”其中,“阿阿如雲,谄谄如柳。”這句描述了一位非常恭順的人,後來演變為“阿谄”這一詞彙的意思。
繁體:
繁體字中,“阿谄”保持不變,依然寫作“阿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漢字往往沒有統一的标準形式,所以“阿谄”的古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例句:
她對上司非常阿谄,時時刻刻都在巴結他。
他的阿谄舉動讓人感到非常虛僞,每個人都看不慣他的做派。
組詞:
阿谄包括“阿谄”和“阿谀奉承”,它們都是形容一個人極力谄媚恭順的行為。也可以将“阿谄”與其他詞彙進行組合,如“阿谄之态”、“阿谄讨好”。
近義詞:
- 讨好:形容一個人為了取悅他人而表現得特别恭順谄媚。
- 奉承:形容一個人為了讨好别人而用言行表現出極大的恭順。
反義詞:
- 不谄媚:相對于阿谄,形容一個人不迎合他人,真實表達自己的态度和想法。
總結:
阿谄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非常逢迎恭順,甚至用心谄媚别人的樣子。它的部首是“阝”,總共有7個筆畫。阿谄一詞源自古代《詩經·周南·關雎》,古漢字寫法因時代和地域不同而有所變化。阿谄的繁體形式保持不變。類似詞彙包括阿谄之态、阿谄讨好等。其近義詞有讨好、奉承,反義詞為不谄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