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地的田賦。《後漢書·來曆傳》:“帝大怒,乃免 歷 兄弟官,削國租,黜公主不得會見。”
(2).指官吏的職田所收租稅。《南史·梁紀上》:“王公以下,各上國租及田穀,以助軍資。” 唐 李商隱 《街西池館》詩:“國租容客旅,香熟玉山禾。” 清 王鳴盛 《蛾術編·街東街西》:“又街西池館見 李義山 詩……但‘國租’雲雲,似當時别有一種公項資糧,隸于官中,以供客者。似猶有古制‘郊裡之委積以待賓客,野鄙之委積以待羈旅’之遺意,而今不可攷矣。”
“國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諸侯封地的賦稅收入,屬于特定曆史背景下的財稅概念。以下是基于權威古籍及辭書的詳細解釋:
國租(guó zū)
指諸侯國或封地向朝廷繳納的田賦、租稅。
示例:
《漢書·食貨志下》載:“諸賈人末作……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錢二千而算一;諸作有租及鑄,率缗錢四千算一。”(注:顔師古注引如淳曰:“以手力所作而賣之者,謂之‘作’;其屬官為鑄及租者,謂之‘國租’。”)
稅收性質
“國租”專指諸侯封地的法定稅賦,區别于中央直轄地區的“田租”。其征收對象為封地内的耕地,以糧食為主,歸諸侯王支配,部分需上繳朝廷。
曆史語境
詞義演變
唐宋後分封制式微,“國租”一詞漸少用,明清文獻中多稱“藩租”或“王莊租”。
《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772頁)
“國租:諸侯封地的租稅。”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國租:諸侯國的賦稅。例:《漢書·食貨志》‘諸作有租及鑄’。”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
于“租”字條釋:“特指諸侯封地的賦稅,如‘國租’。”
參考文獻原文來源:
(注:因“國租”為古語專詞,網絡公開數據庫如國學大師(www.guoxuedashi.com)可查《漢書》等原文,但釋義需以紙質辭書為準。)
“國租”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ó zū,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封地的田賦
指古代封地領主向國家繳納的田産賦稅。例如《後漢書·來曆傳》記載:“帝大怒,乃免曆兄弟官,削國租,黜公主不得會見。”,此處“國租”即指封地的賦稅。
官吏職田的租稅
指官員按職位享有的職田所收的租稅。如《南史·梁紀上》提到:“王公以下,各上國租及田穀,以助軍資。”,說明職田租稅被用于軍需。
“國租”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國家或官府通過土地、職田等征收的稅賦,屬于曆史文獻中的專有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後漢書》《南史》等古籍。
塵熛喘證春澤聰叡倒井端明多哇耳掴子鲂鮃法儀封牛個體經濟宮後扢溜箛籤核反應堆橫禍非災花奶奶戶樞不朽将帶緘鏁井地爵帛刻臂克清控鹄昆侖子累塊積蘇量衷理生立時巴刻罵戰訬訬年複一年旁立評隲罄竹難書球璧撒貨灑掃應對稍工韘觿使客使命市子書匮曙日素組套購恬言柔舌鐵石人聽戲透水推毂滃渤文帥物軌無世寫形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