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封建時代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内容之一。 宋 朱熹 《<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 元 劉壎 《隱居通議·理學一》:“ 朱氏 之學則主於下學上達,必由灑掃應對而馴至於精義入神。” 明 王廷相 《慎言·作聖》:“聖人之道,貫徹上下,自灑掃應對,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
“灑掃應對”是儒家傳統教育中的重要基礎概念,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義及教育意義:
灑掃
字面指灑水掃地、整理環境,如《論語》中子遊提到的“灑掃庭除”。深層含義是培養勞動習慣和務實态度,通過日常勞作塑造勤勉品格。
應對
指與人交往時的禮節應答,如回答長輩提問、接待賓客等。強調語言禮貌與行為規範,如朱熹所述“進退之節”。
對比當代教育,古人更注重實踐與德行并重,而非單純知識灌輸。如《一日常規》所述,這些訓練至今仍可作為培養青少年責任感和社交能力的方法(、6)。
該詞源自《論語·子張》,經朱熹等儒家學者深化,成為貫穿中國古代教育體系的核心實踐理念。
《灑掃應對》是指在應對各種情況時,以自然、從容的态度處理,并積極而適度地解決問題。以下是有關《灑掃應對》的一些相關信息:
灑(sa):在固定的範圍内,将液體等以小顆粒的形式向外撒落。
掃(sao):用手、工具等進行橫向或縱向的快速移動,将雜物、塵土等清除幹淨。
應(ying):對于某種情況或要求做出回答或處理。
對(dui):以特定的方式回應或處理某種情況或要求。
灑:水部(氵)加沙字旁(少)共5畫。
掃:扌(手部)加彐(毛字頭)共6畫。
應:廣部加千字旁(力)共7畫。
對:寸(寸部)加寸字旁(寸)共4畫。
《灑掃應對》一詞源自《周易·系辭上篇》:“灑掃庭除一切兇嗜”。在這裡,灑表示将兇嗜(指邪惡、不良之物)驅除,掃表示清除不幹淨的東西,應對則表示對問題做出回應或處理。
《灑掃應對》的繁體字形式為「灑掃應對」。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灑掃應對》的古代漢字寫法為「灑掃應對」。
1. 面對困難,我們要以灑掃應對的态度,勇往直前。
2. 他總是能灑掃應對,從容解決各種問題。
3. 在工作中,我們需要灑掃應對,不被瑣碎的事情所困擾。
組詞:灑心墨,掃帚,應對有方
近義詞:從容應對,遊刃有餘
反義詞:慌亂應對,應付不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