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緘鎖 ”。
“緘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通常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因此,“緘鏁”可理解為通過封緘或加鎖的方式實現封閉,多用于描述對物品或信息的嚴密保管。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綜合參考)。
《緘鏁》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封存、不公開或保密。指的是将某些文件、資料或消息進行封存,不公開向外界宣布或播放。
《緘鏁》的部首是缶(fǒu)和金(jīn),它的總筆畫數是20畫。
《緘鏁》一詞的來源是《莊子·外物》中的一句話:“我知封善之所為留也,而未知封惡之所為緘鏁也。”
繁體字“緘鎖”也是寫作《緘鏁》的一種形式。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不同。關于《緘鏁》一詞,有些古籍書寫成“縑綏”或其他類似的形式。
1. 因涉及商業秘密,相關文件已被緘鏁。
2. 這封信隻能由受托人代收,不能被普通人查閱。
緘鏁無常、緘鏁不洩、緘鏁不宣、密緘鏁鎖、鮮血緘鏁等。
密封、封存、保密、保管。
公開、公布、揭示、宣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