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果實的花。謂觀賞價值不高的花。 宋 歐陽修 《洛陽牡丹記》:“ 洛陽 亦有黃芍藥、緋桃、瑞蓮、千葉李、紅郁李之類,皆不減它出者,而 洛陽 人不甚惜,謂之果子花,曰某花某花。至牡丹,則不名,直曰花。”
果子花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結構的詞彙,由“果子”和“花”兩部分組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502頁)對“果子”的定義,其指“植物所結的果實”,而“花”則指“種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組合後,該詞可作以下三方面理解:
植物學概念
指果樹開花後形成的花朵,這類花在完成授粉後會發育成果實,例如蘋果花、梨花、桃花等。《中國果樹分類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指出,果樹的花器官結構直接影響果實品質,如梨花的五瓣形态與後期果實膨大密切相關。
文化象征意義
在民間文學中,“果子花”常被賦予“孕育希望”的意象。例如華北農諺“果子花滿枝,秋收不愁吃”(《中國農諺集釋》,農業出版社,2020年),以花繁隱喻豐收前景。
方言使用場景
部分南方方言(如吳語區)将“觀賞性弱但結果率高的花”統稱為果子花,強調其功能屬性。這一用法可見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對江浙地區農事用語的收錄。
“果子花”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結果實的花,常用來形容觀賞價值不高的花卉。這類花雖然能結成果實,但因其外形不夠驚豔,古人多将其與牡丹等名貴觀賞花區分開。
源自宋代歐陽修《洛陽牡丹記》的記載:洛陽人将黃芍藥、绯桃、瑞蓮、千葉李等花卉統稱為“果子花”,而牡丹則直接尊稱為“花”,足見其地位差異。
古人用此詞強調花卉的實用性與觀賞性的分野。例如:“蚊母樹果子花”中的“果子花”指代可入藥或食用的花部,而詩詞“果子花中合是王”則借其平凡襯托牡丹的華貴。
該詞反映了古代對花卉分類的實用主義視角,常通過對比突出名花地位。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日常較少使用。
阿奉八陳别邸鼻犀沉靜寡言扯縴拉煙翠紅鄉當難電廠電照風行浮頭兒橫唐華星秋月諱飾格魂喪神奪火遞鑒衡雞膚鶴發汲汲皇皇精虔酒櫃救火會卷逃軍帽軍役叩廬來昆廊廟才老豆腐連池連岡利己損人李摩雲令胤臨機立斷輪椎馬韓門牆乃情醲秀女妻醅釀蜣螂轉丸啓颡鵲巢鸠主诎乏勢不可當失抎手心書法家順桓田廬體憲未素烏府武教無寐五十三參鮮飇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