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蜣郎轉丸"。
2.蜣螂把糞推滾成球形。常指一種天然的低下的本能。
“蜣螂轉丸”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生物學行為
指蜣螂(俗稱“屎殼郎”)将糞便推滾成球形的本能行為。這種天然習性既是其繁殖後代的方式(用于儲存卵和幼蟲食物),也是自然界的分解機制之一。
詞語結構
蜣螂及其轉丸(糞球)在傳統醫學中被稱作“土硝”,具有以下用途:
不同語境下含義差異較大,需結合具體文獻或場景理解。若需深入藥用細節,建議參考《本草綱目》原文(來源4、8);若探讨語言文化,可查閱《文心雕龍》等相關典籍。
“蜣螂轉丸”這個成語是描述蜣螂在一定的空間内不停地繞圈轉而不能出來的情景。它比喻處境被限制,無法自由行動。
“蜣螂轉丸”這個成語的組成部分分别是:蜣(蟲字旁,9畫)、螂(蟲字旁,13畫)、轉(車字旁,10畫)、丸(一字部,4畫)。
“蜣螂轉丸”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的一位僧人所寫的佛經。佛經中記載着,有一隻蜣螂被困在一個小圈内,不斷地在圈内轉圈,無法自由出去。後來,這個典故就被引申為比喻固步自封,無法自由發展的意象。
在繁體漢字中,“蜣螂轉丸”成語的寫法為「螻蟻轉丸」。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成語“蜣螂轉丸”可以寫作「蚣螂轉丸」。
他在公司裡像隻蜣螂轉丸般,一直在同一個崗位上忙碌,卻沒有得到晉升的機會。
類似意義的詞有:困獸猶鬥、束手無策、墨守成規。
近義詞有:困于套中、束縛不已、未能出圈。
反義詞有:自由自在、馳騁疆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