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己損人”是一個漢語成語,指通過損害他人的利益來謀求自己的好處。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一是行為動機以自我利益為中心,二是實現方式以傷害他人為代價。
這種行為通常被社會倫理否定。儒家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利己損人”違背了互利原則,可能破壞信任關系,長期來看甚至引發報複或孤立,最終反噬自身利益。
常見于人際關系、商業競争、資源分配等領域。例如:學術抄襲侵占他人成果,疫情期間囤積物資高價轉售等。
短期可能獲得利益,但長期損害個人聲譽與社會和諧。現代價值觀更倡導“底線思維”,即在利己過程中至少不主動傷害他人。
《利己損人》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個人為了自身利益而損害他人的行為。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利”,“己”,“損”,“人”四個字。
“利”是表示得到好處或者占有利益的意思,“己”指代自己,“損”意味着損害或者造成傷害,“人”指的是其他人。所以,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個人為了自身利益而損害他人。
這個成語源于中國古代,具有悖道德互助原則的負面意義。在古代社會,人們強調互相幫助和相互尊重的價值觀。因此,《利己損人》表達了對個人自私自利行為的批評。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利己損人”,和簡體字的寫法相似。
古代漢字的寫法經過演變,所以與現代漢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在古代,這個成語的寫法為“利己損人”。可以看到,“利”的部分用的是古代的寫法,而且整個字形呈現出古樸的風格。
例句:
1. 那個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蓄意破壞市場競争環境,真是利己損人。
2. 在團隊合作中,個人利己損人的行為會破壞整個團隊的努力。
組詞:利己、損人、利益、自私、競争。
近義詞:不擇手段、铤而走險、見利忘義。
反義詞:利人為己、義利相兼、利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