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谀奉承。《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甯二年》:“ 昌齡 不得已,亦言 王克臣 阿奉當權,欺蔽聰明;乙巳,貶 昌齡 通判 蘄州 。”《明史·王用汲傳》:“陛下又不躬自聽斷,而委政於衆所阿奉之大臣。”
“阿奉”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ā fèng,其核心含義為阿谀奉承,即通過讨好、迎合他人來獲取好感或利益的行為。
基本釋義
該詞由“阿”(迎合)和“奉”(奉承)組合而成,表示對他人曲意逢迎,帶有貶義色彩。例如《明史·王用汲傳》中記載:“陛下又不躬自聽斷,而委政於衆所阿奉之大臣”,批評臣子以谄媚手段獲取權力。
文獻例證
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該詞,如《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甯二年》提到官員因“阿奉當權”而被貶,揭露了古代官場中趨炎附勢的現象。
現代使用
現代語境中,“阿奉”一詞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以“阿谀奉承”替代,但兩者含義一緻,均強調不真誠的讨好行為。
“阿奉”是漢語中描述谄媚行為的傳統詞彙,常見于曆史文獻,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負面含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
阿奉是指對長輩或上級的稱呼,常見于中文中對他人示尊敬之詞語。
阿奉的部首是阝(阜),共有7畫。
阿奉這個詞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資料可查,但通常被認為是受到傳統文化和禮儀觀念的影響。
阿奉的繁體字是「阿奉」。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一般來說,古時候的阿奉寫法也是「阿奉」。
1. 阿奉尊姓大名,字號俱提,齊備齊整。
2. 向長者行禮時,要說一聲「阿奉」。
阿奉可以和其他詞彙組成詞語,如「阿奉悉聽」、「阿奉平身」等。
近義詞包括「奉承」、「恭敬」等。
反義詞可以是「輕慢」、「冒犯」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