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低聲下氣。
"低聲啞氣"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形容人說話時聲音低沉且沙啞的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使用情境和語義特點三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說話聲音既輕又沙啞,常因身體不適(如喉嚨疼痛)、情緒壓抑(如悲傷、疲憊)或刻意控制音量(如避免驚擾他人)所緻。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87頁。
語義拆解
來源:《漢語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2002年,第213頁。
生理狀态
常見于感冒、咽喉炎症或長時間說話後聲帶受損時,例如:
"他重感冒未愈,隻能低聲啞氣地回答問題。"
情緒表達
表現壓抑、悲傷或畏懼的心理狀态,如:
"孩子做錯事後低聲啞氣地向母親認錯。"
行為意圖
為避人耳目或避免打擾他人而刻意壓低聲音,例如:
"深夜病房裡,家屬們低聲啞氣地交談。"
來源:《當代漢語用法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第156頁。
近義表達 | 差異點 |
---|---|
悄聲細語 | 側重"輕柔",未必含"沙啞"成分 |
沙聲沙氣 | 強調嗓音粗糙,未必"低聲" |
反義表達 | 對比特征 |
聲如洪鐘 | 聲音洪亮有力 |
朗聲高語 | 清晰高聲地說話 |
該成語在文學作品中常渲染壓抑氛圍或人物虛弱狀态。例如老舍《駱駝祥子》中,病中的祥子說話"低聲啞氣",凸顯其身心交瘁的困境。戲曲表演中也用此類嗓音塑造角色病弱或隱秘行動的特質。
來源:《漢語文化詞彙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89頁。
“低聲啞氣”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ī shēng yǎ q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指說話時聲音低沉沙啞、缺乏力量,常用來形容人因卑微、順從或情緒低落而表現出的态度。部分解釋進一步強調,這種語氣可能帶有無助、沮喪或壓抑的情感色彩。
出自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中的例句:“陳顔低聲啞氣答道:‘本縣知縣相公,在此拜方義士。’”。此處的用法展現了人物因身份卑微而謙恭應答的狀态。
例句:他低聲啞氣地向老闆道歉,生怕丢了工作。
注意: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與單純描述生理嗓音問題的詞彙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原始出處或完整例句,可參考《醒世恒言》相關章節。
安暇抱悫笾豆兵衛不可勝紀崇明島抽擇從立促救玳瑁憚慴大雜燴定化杜口無言讀霓多用蜚遽風戽風會奮袂而起傅近乖歧管晏衡峤洪陶黃姑女渾身簡傲絕俗讦發跨蹍轑釜靈玑領有龍羹陸王缦布麻紮泥駁搦朽磨鈍擗初頭品録千金一刻棄婦親口榷醋認命桑樞韋帶三好兩歹騷音折骨神馳力困時鳥蜀漆土骨蛇土揖晚霞無移時祥華綫畫孝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