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抅繩的意思、抅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抅繩的解釋

兩頭有搭鈎的繩子。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一折:“隻有這一個放下他那抅繩匾擔立在道旁,明明是個打柴的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抅繩”一詞在漢語詞典中未見規範收錄,其詞形及釋義需結合文字學與工具書進行辨析。從字形結構分析,“抅”為“勾”的異體字,《漢語大字典》标注其音義同“勾”,指彎曲、牽引的動作;而“繩”作為常見名詞,《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為“用兩股以上纖維擰成的條狀物”。二者組合時,或指向古代建築、木工領域中的“鈎繩”器具,即帶有鈎子的墨線,見于《莊子·馬蹄》:“我善治木,曲者中鈎,直者應繩”。

該詞可能為方言或行業術語的變體寫法,建議參照《漢語方言大詞典》中“勾繩”條目,指代測量垂直度的鉛垂線工具。當代《辭海》科技分冊亦載:“鈎繩系古代正曲直、測平直的基準工具,後引申為準則、法度”。若需精确釋義,宜結合具體文獻用例進行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抅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兩頭帶有搭鈎的繩子,主要用于固定或連接物體。例如元代雜劇《漁樵記》中描述:“放下他那抅繩匾擔立在道旁”,可見其作為工具用于挑擔場景。

  2. 拼音與結構

    • 拼音:jū shéng(注音:ㄐㄨ ㄕㄥˊ)。
    • 字形結構:均為左右結構,“抅”為“拘”的異體字,本義為限制、鈎取;“繩”指繩索。
  3.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元代無名氏作品《漁樵記》,用于描述打柴人的工具,印證其實際用途。

  4. 相關延伸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特定方言時可能涉及。需注意與“缰繩”(牽牲口的繩子)、“躧繩”(雜技名)等相似詞彙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工具類詞彙的演變,可參考《漁樵記》原文或方言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黑颠倒般般件件牓樣邊隸冰肌不可分餐風齧雪慚羞赤舌寵鶴重沓穿越啜叱楚瓦的的喀喀湖低留答臘定限帝闉東王蠹言發伏割靴腰子勾死人國帑緩和鬟影缳誅甲邸簡疏街道樹忌憤浸漉舊對觼軜隽資空腹良願領情流從龍腦薄荷滿滿當當懋學謎氛秘異木媚内直品件貧母其後窮井跧竄曲意迎合山夯子水火坑橚爽屠龍讬寵外江老飨勞小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