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頭有搭鈎的繩子。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一折:“隻有這一個放下他那抅繩匾擔立在道旁,明明是個打柴的了。”
“抅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兩頭帶有搭鈎的繩子,主要用于固定或連接物體。例如元代雜劇《漁樵記》中描述:“放下他那抅繩匾擔立在道旁”,可見其作為工具用于挑擔場景。
拼音與結構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元代無名氏作品《漁樵記》,用于描述打柴人的工具,印證其實際用途。
相關延伸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特定方言時可能涉及。需注意與“缰繩”(牽牲口的繩子)、“躧繩”(雜技名)等相似詞彙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工具類詞彙的演變,可參考《漁樵記》原文或方言研究資料。
《抅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用繩索來綁紮、系住物品。
根據漢字拆分規則,它的部首是手(扌)和纟(細絲部首),其中扌表示與手有關的意義,纟表示與纖維有關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是8。
《抅繩》這個詞的源自于古代漢字,它是一種傳統用于捆綁、系紮物品的工具。古人将繩子折疊、盤繞起來,然後用手來回拉動,使繩子緊密地綁紮物品。
《抅繩》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抅繩」,繁體字中保留了原始漢字的形态和結構,具有一定的書法美感。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抅繩》在古代寫作「捽繩」。漢字的形狀和結構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意思和用法相同。
1. 他用繩子抅繩打捆。
2. 這條抅繩很結實,可以用來系紮重物。
1. 抅繩 2. 抅紮 3. 抅縛 4. 抅捆
1. 縛繩 2. 系繩 3. 紮繩 4. 捆綁
1. 解繩 2. 松綁 3. 無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