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簡與筆。借指文辭。 明 宋濂 《申鮮生辭》:“溺觚翰者,以古今之學無出於文而不知有經術之淵奧。” 明 張居正 《寶谟記》:“國政有暇,獨以觚翰自適。”
“觚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觚”和“翰”組合而成,其含義可通過分字解釋和文獻例證來理解:
分字釋義
整體含義
二者合稱“觚翰”,字面指木簡與毛筆,引申為書寫工具或文辭、文章。例如明代宋濂《申鮮生辭》中“溺觚翰者”即指沉迷于文字創作的人。
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如張居正《寶谟記》用“觚翰自適”表達以寫作為樂的狀态,體現其常用于描述文人雅士的書寫活動。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多指向與書寫、文辭相關的含義。
觚翰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指毛筆的尖端。
觚翰的部首是⺮(用于表示與樹木相關的意思),它共有13個筆畫。
觚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古代人用來描述毛筆尖的詞彙。
在繁體字中,觚翰的寫法是觚翰。
古時候,觚翰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現代漢字并無太大的區别。
1. 他用觚翰輕輕寫下了一行行婉約的詩句。
2. 墨水漸漸消耗,觚翰的尖端變得越來越尖。
觚翰并沒有很多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是一個獨立的詞彙。
近義詞可以是毛筆、筆尖等。
反義詞可以是紙張、墨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