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帖的意思、論帖的詳細解釋
論帖的解釋
上級對下級的手令。 清 李漁 《比目魚·奏捷》:“有兩封論帖在此,各人領了一封,到途中細看,依計而行便了。”
詞語分解
- 論的解釋 論 (論) ù 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論斷。論點。論辯。論據。論者。議論。讨論。辯論。 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論和言論:理論。輿論。專論。社論。 學說,有系統的主張:系統論。 看待:一概而論。 衡量
- 帖的解釋 帖 è 學習寫字時摹仿的樣本:碑帖。字帖。畫帖。 帖 ě 便條:字帖兒。 邀請客人的紙片:帖子。請帖。 寫着生辰八字的紙片:庚帖。換帖。 量詞,用于配合起來的若幹味湯藥:一帖中藥。 帖 ē 妥適:
專業解析
論帖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字面釋義與結構分析
- 論:指議論、陳述事理或表達觀點的文字(《說文解字》:"論,議也")。
- 帖:原指文書、簡劄(《康熙字典》引《釋名》:"帖,書所敕命于上"),後引申為官方文件或書面憑證。
二者組合為偏正結構,核心在"帖",指一種以議論為形式的正式文書。
二、曆史語境中的具體定義
在明清時期公文體系中,"論帖"特指官方機構下達的批評性文書。其特點包括:
- 性質:屬于下行公文,用于上級對下級行為的訓誡或申斥(參考《明會典·卷七十六》對文書分類的記載)。
- 内容:聚焦于指出過失、分析事理并明确整改要求,如清代《六部成語注解》載:"論帖,上官駁斥之文書也"。
- 效力:具有行政約束力,需被批評方書面回複(來源: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清代批答文件案例)。
三、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行政制度、司法文獻時仍屬關鍵術語。其概念可類比當代的"監察建議書"或"督察通報",但更強調說理過程(參考《中國古代公文選注》中華書局2010年版)。
權威參考資料
- 《康熙字典》電子版(漢典網)
- 《明會典》萬曆刻本影印本(國學大師網)
- 《六部成語注解》清光緒刊本(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清代文書分類研究》
- 《中國古代公文選注》(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7321-5
網絡擴展解釋
“論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釋義
“論帖”指上級對下級的手令或書面指令。該詞最早見于清代李漁的戲曲作品《比目魚·奏捷》:“有兩封論帖在此,各人領了一封,到途中細看,依計而行便了。”
二、詞語結構
- 論:此處指“論述”或“命令”,具有權威性指示的意味。
- 帖:讀作tiē,古義指文書、便條或官方文件。結合語境可理解為帶有約束力的書面指令。
三、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行政或軍事場景,例如:
- 上級官員向下屬傳遞作戰策略(如李漁作品中将領向士兵發放指令)
- 官府對地方下達公文
四、現代延伸
現代網絡語境中,“帖”常指論壇中的發言(如辯論帖、讨論帖),但此用法與“論帖”原義無直接關聯,屬于引申表達。
五、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以下詞彙區别:
- 字帖(tiè):書法臨摹樣本
- 請帖(tiě):邀請函
- 妥帖(tiē):恰當合適
提示: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曆史類文本。
别人正在浏覽...
黯陋半塗寶勝爆竹拔涉辯速不分勝負材谞唱機觸忌楚之平叢蓍大成至聖先師典掌東原笃見獨治奉慕剛中柔外革棺韓蜨圜錢護身咒簡明九天采訪使者絶統決羽開封抗辯老杜雷人良時僚從躏藉禮爲情貌馬黃妙說冥頑不化扁舟意剖奏巧心乞拉朋齊傾踣奇聞鵲巢鸠居饒裕深廣伸意時宜疏朗朗思憶鼗鼓提阏蝸角虛名幄茵無惡不為遐隔想似下氣謝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