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姜後脫簪的意思、姜後脫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姜後脫簪的解釋

漢 劉向 《列女傳·周宣姜後》:“ 周宣 姜後 者, 齊侯 之女也。賢而有德,事非禮不言,行非禮不動。 宣王 常早卧晏起,後夫人不出房, 姜後 脫簪珥,待罪於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之不才,妾之淫心見矣,至使君王失禮而晏朝,以見君王樂色而忘德也……敢請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寔自有過,非夫人之罪也。’遂復 姜後 ,而勤于政事。”後用為後妃輔主以禮的典實。 漢 崔琦 《外戚箴》:“ 宣王 晏起, 姜後 脫簪。”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姜後脫簪”是一個曆史典故,源自《列女傳·周宣姜後》,主要講述周宣王的王後姜氏以自省勸谏君王勤政的故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典故出處與背景

  1. 曆史記載
    該典故出自漢代劉向《列女傳·周宣姜後》,姜後是齊國諸侯之女,以賢德著稱,恪守禮法,“事非禮不言,行非禮不動”。
  2. 事件背景
    周宣王曾因貪圖安逸而晚起,姜後認為君王失禮是因自己未能盡到規勸之責,于是脫去發簪、耳飾,身着素服,在永巷(宮中長巷)待罪,并讓傅母傳話:“妾身有過,緻使君王耽于享樂而疏于朝政。”

二、行為象征與含義

  1. 自我懲戒的禮儀
    脫簪珥、散頭發、換素服是古代後妃向君王請罪的禮節,甚至需赤足,因裸露雙足在當時具有侮辱性,類似“負荊請罪”。
  2. 勸谏君王的智慧
    姜後通過自省與自我懲罰,委婉提醒周宣王勤政。宣王因此醒悟,承認“寡人不德”,并恢複姜後地位,從此勵精圖治。

三、引申意義

  1. 後妃輔政的典範
    該典故被後世視為後妃以禮輔佐君主的典範,強調德治與自律的重要性。
  2. 文化影響
    成語“姜後脫簪”常用于形容以自省、謙卑的方式勸誡他人,尤其在涉及君臣、夫妻關系時,體現以柔克剛的智慧。

注:

部分網絡解釋(如“成功後松懈”)與傳統典故含義不符,建議以《列女傳》及權威文獻記載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姜後脫簪》:詞義解析

《姜後脫簪》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一個人才能夠真正展現自己的才華和能力,通常用于形容某個人在適當時機下勇敢表現自己。

拆分部首和筆畫

《姜後脫簪》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女”。它的總筆畫數為12。

來源

《姜後脫簪》這個成語出自中國古代一位叫做姜無忌的人物。姜無忌是春秋時期的人物,他是一個住在晉國的賢婦人。故事說,有一次他丈夫被俘虜,而他用着華麗的首飾,因此一直逃避被人看見,後來他的丈夫逃脫,姜無忌才從某個地方脫下頭飾,表達他對丈夫的無私愛心。

繁體

《姜後脫簪》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是「薑後脫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姜後脫簪》這個成語的古漢字寫法是「薑後脫簪」。

例句

他從小就展現出非凡的音樂天賦,而如今他參加了國際比賽,成功地在觀衆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華,真可謂是《姜後脫簪》。

組詞

例子中提到的國際比賽和才華展示,都可以和《姜後脫簪》組成相關的詞組,例如:國際比賽中的《姜後脫簪》、展示才華的《姜後脫簪》等。

近義詞

《姜後脫簪》這個成語的近義詞有:“鬥志昂揚”、“鬥膽亮相”、“挺身而出”。

反義詞

《姜後脫簪》這個成語的反義詞有:“一臉無辜”、“逃避責任”、“不敢表現”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