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 蒙古 和 元 朝婦女所戴的一種高冠。《元史·郭寶玉傳》:“歲庚午,童謡曰:‘搖搖罟罟至, 河南 拜閼氏。’” 明 沉德符 《顧曲雜言》:“ 元 人呼命婦所戴笄曰罟罟,蓋其土語也。”參閱 王國維 《蒙鞑備錄箋證》。
“罟罟”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單字“罟”的基本義 讀作gǔ,本義指漁網。《說文解字》釋為“網也”,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數罟不入洿池”,指細密的漁網。
疊詞“罟罟”的特殊用法
使用建議 若您遇到該詞的具體文本(如古詩、方言或曆史資料),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指向。若指元代冠飾,可進一步查閱《蒙古秘史》等史料;若涉及漁獵相關描述,則更可能取“漁網”本義。
罟罟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來形容某種物體或事物雜亂不堪、亂七八糟、淩亂無章的樣子。
罟罟的部首是缶(fǒu)和⺈(niú),總共有12個筆畫。
罟的本義是網罟,舊時用來捕捉魚類等水生生物。
罟的繁體字是「罟」,無繁體寫法。
罟在古代的寫法為「箍」,也表示網罟的意思。
1. 他的房間亂得像個罟罟,找東西都找不到。
2. 這個市場的攤位排得罟罟萬,一眼看去無法分辨。
3. 結婚當天,新郎新娘的床鋪被弄得罟罟亂糟。
罟罟頭、罟罟碎、罟罟雜、罟罟叢、罟罟盒。
淩亂、混亂、雜亂。
整齊、有序、井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