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罟罟的意思、罟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罟罟的解釋

古代 蒙古 和 元 朝婦女所戴的一種高冠。《元史·郭寶玉傳》:“歲庚午,童謡曰:‘搖搖罟罟至, 河南 拜閼氏。’” 明 沉德符 《顧曲雜言》:“ 元 人呼命婦所戴笄曰罟罟,蓋其土語也。”參閱 王國維 《蒙鞑備錄箋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罟罟"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古代文獻中有所體現,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釋:

  1. 基本字義與構詞:

    • "罟"(gǔ)本身是一個漢字,本義指網,特指捕魚的網具。《說文解字》釋為:“罟,網也。” 因此,“罟罟”可以理解為網的疊加或強調形式,指網的總稱或泛指各種網具。這種疊詞形式在古漢語中有時用于表示泛指或強調。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罟罟”可指“網的總稱”。
  2. 特指元代蒙古族婦女頭飾:

    • 在曆史文獻中,“罟罟”(也寫作“顧姑”、“故姑”、“固姑”等)有一個非常具體的含義,指元代蒙古族已婚婦女所戴的一種高聳、獨特的頭飾或冠飾。這種頭飾高大華麗,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 來源:此義項主要見于元代及後世記述蒙古風俗的文獻中。例如,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記載:“(蒙古婦女)往往以黃粉塗額,亦漢舊妝,傳襲至今不改也。…… 所衣如中國道服之類…… 又有所謂‘罟罟’者,袍而寬大,曳地,行則兩女奴拽之。” 此處雖描述的是袍服,但“罟罟”一詞後來更普遍地用于指其頭飾。元代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明代葉子奇《草木子》等均有對“罟罟冠”的描述。據元人筆記《析津志》載,當時蒙古婦女所戴高冠即稱為“罟罟”。
  3. 現代使用與生僻性:

    • 在現代漢語中,“罟罟”作為“網的總稱”這一用法已極其罕見,幾乎不再使用。其更廣為人知(盡管仍屬生僻)的含義是特指元代蒙古族婦女的高冠頭飾,主要用于曆史、民俗、服飾研究等領域。
    • 來源:現代大型辭書如《漢語大詞典》均收錄了“罟罟”指蒙古族婦女冠飾的義項。
  4. 字形辨析:

    • 需要注意,“罟罟”與單字“罟”不同。“罟”在現代漢語中仍有使用,主要指漁網(如“網罟”)。而“罟罟”作為一個獨立的疊詞,其常用義項就是上述的元代冠飾。

“罟罟”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

  1. 泛指網具:源于“罟”(網)的疊用,指網的總稱。此義古舊,今罕用。
  2. 特指元代蒙古族已婚婦女的高冠頭飾:這是該詞在曆史文獻中最常見且最具特色的含義,是研究元代服飾文化的重要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罟罟”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1. 單字“罟”的基本義 讀作gǔ,本義指漁網。《說文解字》釋為“網也”,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數罟不入洿池”,指細密的漁網。

  2. 疊詞“罟罟”的特殊用法

    • 可能指代古代頭飾:在元代文獻中,“罟罟”(也寫作“顧姑”“故故”)特指蒙古貴族婦女的高大冠飾,用桦樹皮、羽毛等制成,高度可達數尺,象征身份地位。
    • 方言或拟聲延伸:部分地區可能用“罟罟”形容網狀結構或編織動作,或模拟織網聲,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佐證。
  3. 使用建議 若您遇到該詞的具體文本(如古詩、方言或曆史資料),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指向。若指元代冠飾,可進一步查閱《蒙古秘史》等史料;若涉及漁獵相關描述,則更可能取“漁網”本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贲避坐曹參大漕登涉跌倒斷辟範銅風僝雨僽管内顧委還答合家歡阖坐黃閤晃眼回乾就濕魂依姜被火耕水種呼噏講畫甲乙科挾主行令節憂箕倨進牋積志坎兒刻劃孔子廟離宮别窟林坵貍首睩眄騾軍緑卿忙促沒譜兒冥吏那些甯當盤倒樵門情箋青丘窮年累世戎重稍勝一籌生棟神獸食色勢相衰親姝好水瓶天均讬死衛魚鄉愚小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