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雕刻;刻印。 唐 韓愈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阙》詩:“南山逼冬轉清瘦,刻劃圭角出崖窾。”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三官保》:“乃于股上刻劃至骨,吱吱有聲。” 楊樹達 《文言語法》上編第一章一:“在 周 秦 時代,紀錄語言是件艱巨的工作,得用刀在竹簡、木片上刻劃,用漆在布帛上書寫。” 丁玲 《田家沖》一:“天為彩霞染着,對門山上的樹叢,都變成深暗色了,濃重的、分明的刻劃在那透明的、绯紅的天上。”
(2).用文字等描摹表現。 宋 秦觀 《會稽唱和詩序》:“其事核,其理富,故語與氣俱足,不待繁於刻劃之功。” 清 趙翼 《瓯北詩話·查初白詩》:“ 初白 詩又嫌其白描太多……至與 竹垞 《水碓聯句》、《觀造竹紙聯句》,各搜典故,運用刻劃,工力悉敵。” 遊國恩 等《中國文學史》第七編第二章第三節:“﹝《水浒傳》﹞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點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實的曆史環境中,扣緊人物的身分、經曆和遭遇來刻劃他們的性格。”
“刻劃”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用法有所不同,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物理雕刻
指通過雕刻、刻印等手法在物體表面留下痕迹。例如古代在竹簡、木片或金屬上刻字記錄信息。這一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或藝術領域,如唐代韓愈的詩句提到“刻劃圭角出崖窾”。
文字或藝術描摹
指用文字、語言或藝術手段細緻描繪人物、事物的特征或本質。例如小說中“刻劃人物性格”,或影視作品“刻劃人性”。這種用法強調通過細節展現内在特質,如“将角色吝啬的性格刻劃得淋漓盡緻”。
例如:
“作者通過環境描寫刻劃了社會的動蕩”,或“雕塑家刻劃出戰士的堅毅神情”。
刻劃是一個表示雕刻物體或描繪事物特征的動詞,同時也可以指通過镌刻或描繪來表達内心感受或思想的行為。它可以用于形容深入地描寫人物性格、事物特征等内容。
刻劃的拆分部首是刀,它含有9個筆畫。
刻劃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這本古代文獻中,意為“雕刻”或“刮削”。後來逐漸演變為描述描繪人物特征或事物特點的動詞。
刻劃的繁體字為「刻劃」。
在古代,刻劃的寫法稍有不同。以小篆為例,刻劃的寫法是「劾劄」。
1. 她用幾筆刻劃出了這個角色的魅力和複雜性。
2. 這幅畫精細地刻劃了大自然的美景。
3. 他的言辭刻劃出了現實社會的丑惡面。
刻劃心靈、刻劃性格、刻劃形象、刻劃人物、刻劃細節
描繪、勾勒、描述、刻畫
略述、模糊、概括、概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