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罟罟的意思、罟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罟罟的解释

古代 蒙古 和 元 朝妇女所戴的一种高冠。《元史·郭宝玉传》:“岁庚午,童謡曰:‘摇摇罟罟至, 河南 拜閼氏。’” 明 沉德符 《顾曲杂言》:“ 元 人呼命妇所戴笄曰罟罟,盖其土语也。”参阅 王国维 《蒙鞑备录笺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罟罟"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 基本字义与构词:

    • "罟"(gǔ)本身是一个汉字,本义指网,特指捕鱼的网具。《说文解字》释为:“罟,网也。” 因此,“罟罟”可以理解为网的叠加或强调形式,指网的总称或泛指各种网具。这种叠词形式在古汉语中有时用于表示泛指或强调。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罟罟”可指“网的总称”。
  2. 特指元代蒙古族妇女头饰:

    • 在历史文献中,“罟罟”(也写作“顾姑”、“故姑”、“固姑”等)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含义,指元代蒙古族已婚妇女所戴的一种高耸、独特的头饰或冠饰。这种头饰高大华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 来源:此义项主要见于元代及后世记述蒙古风俗的文献中。例如,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记载:“(蒙古妇女)往往以黄粉涂额,亦汉旧妆,传袭至今不改也。…… 所衣如中国道服之类…… 又有所谓‘罟罟’者,袍而宽大,曳地,行则两女奴拽之。” 此处虽描述的是袍服,但“罟罟”一词后来更普遍地用于指其头饰。元代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明代叶子奇《草木子》等均有对“罟罟冠”的描述。据元人笔记《析津志》载,当时蒙古妇女所戴高冠即称为“罟罟”。
  3. 现代使用与生僻性:

    • 在现代汉语中,“罟罟”作为“网的总称”这一用法已极其罕见,几乎不再使用。其更广为人知(尽管仍属生僻)的含义是特指元代蒙古族妇女的高冠头饰,主要用于历史、民俗、服饰研究等领域。
    • 来源:现代大型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均收录了“罟罟”指蒙古族妇女冠饰的义项。
  4. 字形辨析:

    • 需要注意,“罟罟”与单字“罟”不同。“罟”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主要指渔网(如“网罟”)。而“罟罟”作为一个独立的叠词,其常用义项就是上述的元代冠饰。

“罟罟”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

  1. 泛指网具:源于“罟”(网)的叠用,指网的总称。此义古旧,今罕用。
  2. 特指元代蒙古族已婚妇女的高冠头饰:这是该词在历史文献中最常见且最具特色的含义,是研究元代服饰文化的重要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罟罟”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1. 单字“罟”的基本义 读作gǔ,本义指渔网。《说文解字》释为“网也”,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数罟不入洿池”,指细密的渔网。

  2. 叠词“罟罟”的特殊用法

    • 可能指代古代头饰:在元代文献中,“罟罟”(也写作“顾姑”“故故”)特指蒙古贵族妇女的高大冠饰,用桦树皮、羽毛等制成,高度可达数尺,象征身份地位。
    • 方言或拟声延伸:部分地区可能用“罟罟”形容网状结构或编织动作,或模拟织网声,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佐证。
  3. 使用建议 若您遇到该词的具体文本(如古诗、方言或历史资料),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其指向。若指元代冠饰,可进一步查阅《蒙古秘史》等史料;若涉及渔猎相关描述,则更可能取“渔网”本义。

别人正在浏览...

鼇海百重半工半读谤説梆子并流不是个儿逋租菜园长等短等道臣非烟丰民纷罗奋豫宫亭官局官室规迹红酥后镇呼吃毁打昏昌匠班顜心交马阶础井底银瓶警头楞伽里摊硫黄买赋瞀妄名藩腻友平胁曼肤千克轻乔起圈铨拟燃鼎溶度柔利如意娘社北胜迹睡魔素王通交危蹇无霸想想现年先祀小聘小畦戏房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