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軍的意思、騾軍的詳細解釋
騾軍的解釋
騎騾的士卒。《新唐書·李固言傳》:“始置驘軍千匹,又募鋭士三千,武備雄完。”
詞語分解
- 騾的解釋 騾 (騾) ó 〔騾子〕哺乳動物,是由驢和馬交配而生的,挽力大而能持久,多作挽、馱用,一般無生殖能力。 (騾)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 軍的解釋 軍 (軍) ū 武裝部隊:軍威。軍服。行(妌 )軍。軍功。軍犬。軍備。軍紀。軍銜。軍閥。軍令狀。異軍突起。潰不成軍。 軍隊的編制單位,是“師”的上一級。 泛指有組織的集體:勞動大軍。 筆畫數:; 部
專業解析
"騾軍"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軍事制度和運輸方式理解:
-
字面與核心含義:
- "騾"指騾子,是馬和驢雜交所生的役畜,以耐力強、負重能力好、適應性強著稱。
- "軍"指軍隊、軍事組織或部隊。
- 因此,"騾軍"最核心的字面意思是指以騾子為主要馱畜或運輸工具的軍隊或部隊。它強調的是這支軍隊在後勤運輸或機動方式上的特點,即依賴騾子來馱載物資、裝備,甚至人員。
-
曆史背景與專指(唐代南诏國):
- "騾軍"一詞在曆史文獻中常特指中國唐代時期南诏國(位于今雲南地區)的一支精銳部隊。
- 據《蠻書》、《新唐書》等史料記載,南诏國組建了一支專門使用騾子進行運輸的部隊,稱為"羅苴子"或"負排",有時也因其運輸工具特征被泛稱為"騾軍"。其主要職責是為南诏軍隊馱運糧草、軍械等後勤物資,保障軍隊的遠程作戰能力。南诏軍隊憑借騾軍的強大後勤保障能力,能夠進行長距離行軍和作戰,對唐王朝的西南邊境構成了嚴重威脅。騾軍在南诏的軍事擴張和與唐朝的戰争中扮演了關鍵的後勤角色。
-
功能與特點:
- 後勤運輸主力:騾軍的主要功能是承擔繁重的後勤運輸任務。騾子相比馬匹更能負重,耐力更強,且對飼料要求較低,更適應崎岖山地和長途跋涉,是古代山地行軍理想的馱畜。
- 機動性與適應性:依賴騾子運輸,使得這支後勤部隊(以及其支援的作戰部隊)在山地、叢林等複雜地形中擁有較好的機動性和適應性。
- 精銳部隊的組成部分:雖然騾軍主要指後勤運輸部隊,但其高效運作是南诏精銳作戰部隊(如"羅苴子"中的戰鬥人員)能夠保持戰鬥力的關鍵保障,故有時"騾軍"也作為對南诏這支具有特色軍隊的統稱或代稱。
-
現代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騾軍"一詞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指代或描述曆史上南诏國的這支特色部隊。它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而非現代常用軍事術語。
"騾軍"指古代(尤指唐代南诏國)以騾子為主要運輸工具、承擔後勤保障任務的部隊。其核心特征在于利用騾子的馱載能力進行軍事運輸,是特定曆史環境下産生并發揮重要作用的軍事組織形式。
參考資料來源:
- 權威漢語工具書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對古語詞釋義詳盡)。
- 曆史背景與史實參考:《新唐書》(記載唐朝曆史的官方正史)、《蠻書》(唐代樊綽所著,記錄雲南地區風土人情及南诏國情況的重要史料)、《資治通鑒》(編年體通史,涵蓋南诏與唐朝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騾軍”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成語用法)
作為成語,“騾軍”比喻力量薄弱或勢單力薄的隊伍。其構成源于:
- 騾子:驢和馬的雜交品種,雖有耐力但力量不如馬;
- 軍隊:象征集體力量。
兩者結合,強調看似有組織卻實際缺乏戰鬥力的群體,常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形容外強中幹的團隊。
二、曆史實例與字面含義
在曆史文獻中,“騾軍”指由騾子或騎騾士兵組成的軍隊。例如:
- 《新唐書·李固言傳》記載:“始置驘(騾)軍千匹,又募銳士三千,武備雄完。”此處“騾軍”指唐代以騾為運輸或騎兵的部隊,利用騾的耐力適應複雜地形。
三、其他用法
- 軍隊編制:極少數語境下指代軍隊的編制單位(如“第一騾軍”),但此用法罕見。
- 姓氏:作為姓氏“軍”的罕見組合(如“Jūn”姓),但無廣泛用例。
四、用法區别需注意
- 成語比喻:強調“力量不足”,屬抽象表達;
- 曆史實指:特指古代以騾為載體的軍事單位,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郍不戲慘傷長艾超然吃癞碗重頭戲牀公傳譯淳仁楮紙此他蔥綠大房代拜點收東山之志斷壁殘垣飛蛋風移俗變鳳跱龍拏蜉蝣撼大樹高等植物歌抃橫夭鴻眇話料畫肉穢德回睛酒吧間稽誅機組诓設老大娘楞伽瓶厘補鯉書龍潭虎窟面拜明珠彈雀嫩約貔環愆乏戗堤前呼後擁清材晴天衢關逡巡術日薄西山搔首踟蹰睒忽石沉大海收購價嘶啞檀府蝦目缃核桃宵魚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