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菰飯的意思、菰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菰飯的解釋

用菰米煮成的飯。《淮南子·诠言訓》:“心有憂者,筐牀衽席弗能安也,菰飯犓牛弗能甘也。” 唐 陸龜蒙 《江南秋懷寄華陽山人》詩:“野饋誇菰飯,江商賈蔗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菰飯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傳統食物,特指用菰米(又稱雕胡米)蒸煮而成的飯食。菰為禾本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種子菰米在唐代以前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周禮》将其列為“六谷”之一。北宋《廣韻》解釋“菰”為“蔣草,可食”,菰飯即取其籽實加工而成。

從飲食文化角度看,菰飯具有三個顯著特征:其一,米粒細長呈深褐色,帶有獨特清香,唐代詩人李白在《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寫道“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其二,富含蛋白質與微量元素,明代《食物本草》記載其“益氣健胃”功效;其三,加工工藝特殊,需經脫殼、曝曬等多道工序,南宋《山家清供》詳述“秋霜降時收子,舂而為米”的制作流程。

菰飯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隱逸生活的象征,王維《辋川閑居》中“菰飯莼羹亦共餐”的描寫,印證了其在文人飲食中的地位。隨着水稻種植的普及,菰飯逐漸退出主食行列,但作為傳統養生食品,在《中國藥膳大辭典》等現代典籍中仍保留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菰飯”指用菰米煮成的飯,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主食。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原料
    菰飯的原料是菰米(又稱雕胡米),來源于禾本科植物菰的種子。菰米外形細長,顔色偏黑褐,煮熟後口感香糯,曾是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2. 曆史與文獻記載

    • 漢代《淮南子·诠言訓》提到“菰飯犓牛弗能甘也”,說明當時菰飯已作為日常飲食出現。
    • 唐代陸龜蒙在詩句“野饋誇菰飯”中,描繪了江南地區以菰飯為特色食物的場景。唐宋時期,菰飯常被視為山野佳肴或待客之食。
  3. 菰米的衰落與現狀
    菰米逐漸被水稻等谷物取代,主要因菰的植株易受黑粉菌寄生,莖部膨大形成茭白(一種蔬菜)。古人轉而培育茭白,導緻菰米産量減少。如今菰米已罕見,僅在少數文獻或特定地區飲食文化中保留痕迹。

  4. 文化意義
    菰飯在古代文學中常象征清貧生活或田園風味,如《西廂記》中亦有“菰米粥”的描述,體現其曆史飲食地位。

别人正在浏覽...

拜倒頒正北美自由貿易區不今不古塵塵稱説舂簸充肥愁眉蹙額春卿得失參半笃而論之兒客二司幹直賀旦懷遲花酒黃台吉荒淫無道經方近周舊式悸震掘地尋天俊秀窺拟連音零售留夷龍岫洛社洛下毛實麪糊秘玩秘着某等末座耐用内垂門槃礴僑工騎驢風雪中請旌漆硯筌意撒褪少一時受性疏秀擡快陶情適性外類威服微顯闡幽窩線下颔仙才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