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猶言世界。 宋 蘇轼 《遷居》詩:“吾生本無待,俯仰了此世。念念自成刼,塵塵各有際。” 趙次公 注:“佛以世界為塵,塵塵有際,言物各有世界也。” 宋 範成大 《十月二十六日偈》:“窗外塵塵事,窗中夢夢身。”
(2).佛教語。猶言世世;無量數。 唐 常達 《山居八詠》之五:“真性寂無機,塵塵祖佛師。” 宋 蘇轼 《夢齋銘》:“夢覺之間,塵塵相授,數傳之後,失其本矣。”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一:“歷刼如何報佛恩?塵塵文字以為門。”
“塵塵”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疊詞,主要源自佛教用語,并在古典文獻中引申出其他用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代“世界”或“微觀宇宙”
佛教将每個微小事物視為獨立世界,即“一塵一世界”。如蘇轼《遷居》詩雲:“念念自成劫,塵塵各有際”,意為每個念頭、每粒塵土都蘊含時空的界限。
表示“世世”或“無量數”
強調時間的無限延續,如唐代常達《山居八詠》中“真性寂無機,塵塵佛祖師”,寓意佛法傳承跨越無數世代。
形容和順的狀态
《逸周書·太子晉解》提到“志氣塵塵,取予不疑”,此處“塵塵”描述心性平和、舉止從容。
強化“塵”的本義
單字“塵”指飛揚的塵土(如“塵埃”“紅塵”),疊用後或突出微小(如“塵塵事”指瑣碎俗務),或隱喻人間(如“塵塵世”指紛擾俗世)。
“塵塵”既承載佛教“一即一切”的宇宙觀,也用于文學中表達時間永恒、心境淡泊等意境,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内涵從具體物質(塵土)升華至抽象哲學概念,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多維文化意蘊。
《塵塵》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塵土、塵埃,也可引申為指凡塵世界、紛紛擾擾的世間事物。
《塵塵》這個詞的部首是塵,它的拆分部首是小人。塵的筆畫數為9,其中左邊的一撇稱為橫。
《塵》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據古代文字學家所言,塵來自異體字“辰”,古代人将字“辰”寫作“孑孑”或“塵塵”,後來縮寫為現在的“塵”字。塵與塵土、塵世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因而引申出塵世間的紛擾、煩瑣之意。
《塵塵》的繁體字為「塵塵」。
古代人将字“辰”寫作“孑孑”或“塵塵”,表示辰的音。
1. 漫天飛塵,滿目蒼涼。
2. 身在塵塵,心向往淵。
3. 紛紛揚揚的塵塵,掩蓋了真實的一切。
塵埃、塵土、塵嚣、塵世、塵緣、塵垢。
塵嚣、塵緣、世俗、凡塵。
清淨、超脫、脫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