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舂簸的意思、舂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舂簸的解釋

舂谷簸糠。《後漢書·祭祀志下》:“舞者象教田,初為芟除,次耕種、芸耨、驅爵及穫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北史·崔亮傳》:“ 亮 雖歷顯任,其妻不免親事舂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舂簸"是漢語中一個複合動詞,由"舂"和"簸"兩個農事動作組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舂谷簸揚的合稱,指古代谷物加工的兩種方法"(來源:《漢語大詞典》第8冊)。

從構詞法分析,"舂"的本義是用杵臼搗去谷物的外殼,《說文解字》釋為"搗粟也"。而"簸"則指揚去糠秕,《詩經·大雅·生民》有"或舂或揄,或簸或蹂"的記載(來源:《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版)。二字組合後,"舂簸"完整呈現了傳統谷物加工流程:先用杵臼搗碎谷粒,再通過揚簸分離米糠。

在語用層面,該詞常出現在古代農事文獻中。如《後漢書·禮儀志》記載:"冬至之日,薦黍羔,先薦玄冥于井,舂簸造飯,齋戒懸祀"(來源:中華書局《後漢書》校注本),此處"舂簸"特指祭祀前的谷物精加工工序。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文學作品對傳統農耕場景的描寫,例如賈平凹《秦腔》中"舂簸聲裡,日子便從指縫間漏下去"的表述(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秦腔》第3章)。

網絡擴展解釋

“舂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ōng bò,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一、基本含義

“舂簸”由“舂”和“簸”兩個動作組成:

合稱“舂簸”即表示谷物加工的兩個連續步驟:搗碎後揚篩,是古代農業勞動的重要環節。


二、文獻出處與引申義

  1. 曆史記載

    • 《後漢書·祭祀志下》提到舞蹈動作模仿農事,包括“舂簸之形”,反映其作為生産活動的象征意義。
    • 《北史·崔亮傳》記載崔亮之妻仍需親自“舂簸”,說明其作為日常勞作的普遍性。
  2. 比喻義
    在成語中,“舂簸”引申為重複勞動或反複思考,強調通過多次操作達到目的,如反複琢磨問題或精益求精。


三、用法示例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後漢書》《北史》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玉棺襃拜藏形匿影昌懋長七短八茶湯壺乘車入鼠穴稱縣觸踐刍牧怠媮颠覆點頭砥鋒挺锷東橋動中窾要躲災返斾蜚聲蜂虿入懷﹐解衣去趕佛書伏室幹與貢市鴻德泓邃畫黼禍隙鍵閉缰辔稽服金軒钜禮堪岩口談指畫堀礨枯魚銜索老邁蠡渎理語闾裡率勵旅貌眉圖門屏迷語末衡末尾目瞪口結且則人梯三谛傷面子深居飾動史籍世路調説晚耄五黃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