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醫稱 漢 代以前的方劑。《漢書·藝文志》:“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6*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緻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按《漢書·藝文志》所載各書多已不傳,後指《素問》、《靈樞》和 漢 張仲景 的《傷寒論》、《金匮要略》等書中的方劑為經方。亦專指《傷寒論》、《金匮要略》所載方劑。《北齊書·方伎傳·馬嗣明》:“ 馬嗣明 , 河内 人。少明醫術,博綜經方,《甲乙》、《素問》、《明堂》、《本草》莫不鹹誦。”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 唐慎微 , 蜀州 晉原 人,世為醫,深于經方。”《新華月報》1961年第3期:“祖國醫學中又有經方派、時方派的區别。”
(2).指《素問》、《靈樞》和 漢 張仲景 的《傷寒論》、《金匮要略》等書中的方劑為經方。亦專指《傷寒論》、《金匮要略》所載方劑。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經方漢語 快速查詢。
“經方”是中醫術語,其含義在曆史演變和學術讨論中存在廣義與狹義之分,具體解釋如下:
狹義經方
主要指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含《傷寒論》和《金匮要略》)中記載的方劑,這類方劑藥味少(通常3-8味)、配伍嚴謹、療效确切,如桂枝湯、小柴胡湯等。
廣義經方
可包含以下三類:
經方在現代中醫臨床中仍占重要地位,因其療效顯著且易于标準化,常用于治療外感病、内科雜症等。例如:
經方的核心是“經典”與“經驗”的結合,狹義以張仲景方為代表,廣義則涵蓋更廣泛的經典方劑體系。其生命力源于嚴謹的組方邏輯和可驗證的臨床效果,是中醫傳承與創新的基石。
《經方》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中醫藥學中的方劑經典。它是中醫藥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載了古代醫家的臨床經驗和治療方法。
“經方”的“經”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纟”,表示與紡織有關,右邊是“十”,表示數目。總共有11畫;“方”字由四個部首構成,左邊是“方”,中間是“亻”,表示人,右邊是“聿”,象征書寫,下面是“一”,表示一筆。總共有12畫。
《經方》一詞最早出現在《黃帝内經》中,後來逐漸發展為獨立的醫學文獻體系。經方流傳至今,被廣泛應用于中醫臨床實踐和藥物研究領域。
“經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經方」。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經方”字在書寫時可能略有差異,但基本結構和意義并無太大變化。
1. 《神農本草經方》是我國藥學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2. 研究《經方》對于理解中醫藥學的發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
經方學、經方醫、經方藥、經方研究、經方方劑等。
方劑經典、方書、醫方、方藥經典。
非方經典、非經方、非方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