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徧的意思、均徧的詳細解釋
均徧的解釋
均勻周遍。《荀子·君道》:“以禮分施,均徧而不偏。”《韓詩外傳》卷四:“君人者,以禮分施,均徧而不偏。”
詞語分解
- 均的解釋 均 ū 平,勻,引申為調和:均衡。勢均力敵。平均。 皆,都,老少均安。 中國漢代計量單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 古同“韻”,和諧的聲音。 〔均鐘〕古代樂器。 古同“鈞”,造瓦器的轉輪。 筆畫數:;
- 徧的解釋 徧 à 同“遍”。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均徧”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根據其構成字義及古籍中的零星用法,可作如下解釋:
“均徧”的詳細釋義:
-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均: 本義指土地平整均勻,引申為平均、均勻、公平、普遍之意。如《說文解字》:“均,平徧也。”強調分布上的無差别量化。
- 徧: 是“遍”的異體字,本義指走遍、周遍,引申為普遍、全面、無一遺漏之意。如《廣韻》:“徧,周也。”
- 合義: “均徧”結合了“均”的均勻、公平和“徧”的周遍、全面兩層含義。其核心意思是指事物分布或施及的範圍既均勻平等,又周遍無遺,達到一種全面覆蓋且無差别的狀态。它強調的是在廣度(普遍性)和深度(公平性)上的雙重實現。
-
古籍中的用法與語境:
-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偶有出現,常用來描述恩澤、教化、德政等抽象事物的普及程度。例如,形容君王的恩惠或聖人的教化能夠公平、無差别地惠及所有臣民或百姓,沒有遺漏,也沒有偏私。
- 在更具體的語境中,也可能指物品分配或某種狀态覆蓋得非常均勻且徹底。
-
近義詞與關聯詞:
- 均平: 強調平均、公平。
- 周徧/周遍: 強調全面、普遍。
- 普及: 現代常用詞,指普遍傳播或推廣到各處。
- 遍及: 指普遍到達。
- 均沾: 指平均分享利益(常與“雨露”等連用)。
- 普施: 普遍施予。
- “均徧”可以看作是“均平”與“周徧”含義的結合體。
-
現代使用情況:
- “均徧”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其罕見,基本被更常用的“普及”、“遍及”、“普遍”、“均勻覆蓋”等詞語所取代。
- 在閱讀古籍或研究古漢語時可能會遇到此詞。
“均徧”意指均勻、公平且周遍、全面,無一遺漏。它描述了一種理想狀态:某種事物(如恩惠、教化、分配物)在空間或對象範圍上達到了既無差别對待(均),又無角落遺漏(徧)的完美境界。雖然現代已罕用,但其蘊含的追求普遍公平的思想仍有價值。
來源參考:
- 字義解釋主要依據古代字書和經典文獻的通用釋義,如《說文解字》(許慎)、《廣韻》等對“均”、“徧(遍)”的訓釋。
- 詞彙的具體用法參考散見于古籍中的相關用例(如描述德政、教化的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
“均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均”和“徧(同‘遍’)”組成,意為均勻周遍、公平全面。以下是詳細解釋:
1.字義拆分
- 均:指平、勻、公平,引申為調和與等同。其本義與土地平整相關(如《說文解字》稱“均,平徧也”),後抽象為普遍平等之意。
- 徧(遍):意為“全面覆蓋”“周遍”,強調無遺漏、範圍廣。
2.整體含義
“均徧”強調分布均勻且全面覆蓋的狀态,常用于描述資源、權利、義務等的公平分配。例如:
- 古代用法:如《荀子·君子》提到“德雖如舜,不免形均”,指品德高尚者也需遵循普遍公平的原則。
- 現代引申:可理解為“不偏不倚、惠及全體”,如政策實施時的“均徧”原則。
3.使用場景
- 文獻典籍:多出現在古文及哲學論述中,如“均徧”可指稅收均攤、土地分配公平等。
- 現代語境:現多用“均等”“普遍”等詞替代,屬于較罕見的古語表達。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均平、均分、均勻、周遍。
- 反義詞:偏頗、不均、局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法,可參考《說文解字》《荀子》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傍牌報價北辰逼隘筆摩嘲弄馳想船丁大門戶丹泣砥煉動使都作院斷明爾汝廢心蜂附雲集鳳盉伏從感恩節勾勒鼓吹樂規章制度豪捷後退畫服黃金勒揮動箭箙教無常師節級結晶體吉服擊賞鋸工隽良滿滿當當馬走緬惟苗條迷留悶亂辇上女妖強立淺眇墝塉袪除去故納新佉樓賞望芟秋食不厭精,脍不厭細事體失圖貪求無厭通屋徒單箨筍象冕嚣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