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軍流放。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洪亮吉》:“五年四月,京師亢旱,上因久不雨,減釋軍流。”《清史稿·高宗紀二》:“三月乙酉,減 直隸 、 山東 監候、緩決及軍流以下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七回:“這位臬臺辦了個盡法不必説,兩個兒子的功名也就此送了,還不知得了個甚麼軍流的罪。”
“軍流”是清代的一種刑罰制度,指将犯人發配到邊遠地區充軍或流放,屬于結合了“充軍”和“流放”的複合刑。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性質
軍流即“充軍流放”,主要用于懲治重罪犯人,既包含強制勞役(充軍),又包含地理隔離(流放)。其刑罰嚴酷程度介于死刑與普通監禁之間。
等級劃分
清代将軍流分為五等,按距離遠近劃分:
曆史案例
據《清史稿》記載,乾隆年間曾因旱災赦免部分軍流犯人,如“減直隸、山東監候、緩決及軍流以下罪”。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也有官員因罪被判軍流的描寫。
相關制度
軍流犯人需佩戴枷鎖或鐐铐,其家屬可自願隨行,但多數發配至邊疆從事戍守、開墾等苦役。部分罪行可贖買減免,如繳納“軍流贖銀”。
補充說明
該刑罰常伴隨“永不叙用”等附加處罰,導緻犯人社會地位徹底喪失。例如洪亮吉記載的“減釋軍流”事件,反映了當時司法與天象災異的關聯性。
以上信息綜合自清代文獻及曆史研究,如需完整史料可查閱《清史稿·刑法志》或《五軍道裡表》原文。
《軍流》指的是軍事行動的流動,即軍隊進行作戰、行軍等活動時的流動狀态。它通常用來形容軍隊在戰争或軍事行動中的移動和轉變,強調軍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軍流》的部首是「冖」和「水」。它的拼音為jūn liú。
「冖」部表示蓋住,用于形容與軍事相關的字。在《軍流》中,「冖」部表示軍事領域。
「水」部表示與水有關,用于形容與液體或流動相關的字。在《軍流》中,「水」部表示流動的意思。
《軍流》的總筆畫數為15畫,其中「冖」部有4畫,「水」部有4畫,加上軍字的7畫。
《軍流》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在戰争小說《火國上将軍》中,作者陳忠實創造了這個詞語來形容軍隊的流動狀态。隨着小說的流行,這個詞逐漸被社會大衆所接受,并廣泛應用于軍事和戰争領域。
《軍流》的繁體字為「軍流」。繁體字中,“車”代替了“冖”部,“車”的意思是戰車,暗示了軍隊的機動性和戰鬥力。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軍流》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軍流」。相較于現代的簡化字寫法,古代的寫法筆畫較多,形狀也更加複雜。
1. 在戰争中,軍隊不斷地進行「軍流」,以保持戰場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2. 在敵軍的圍攻下,我軍迅速展開「軍流」,成功突圍。
軍隊、軍事、流動、演練、行軍、戰鬥
軍勢、兵勢、戰勢
靜止、停滞、固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