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捐廪的意思、捐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捐廪的解釋

開倉出谷救災。 宋 葉適 《朝請大夫高公墓志銘》:“知 荊門軍 , 漢 旁百六十裡,雨潦冒民田,耕者不償種,官捐廩六千石,猶不能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捐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源自中國古代文獻,主要指“捐獻糧食”或“開倉赈濟”的行為。該詞由“捐”和“廪”二字組合而成:“捐”意為捐獻、捐贈,強調自願或義務性的給予;“廪”指糧倉、倉庫,常代指儲存的糧食。在曆史語境中,“捐廪”常用于描述政府、官員或富戶在災荒時期開倉放糧、救濟災民的善舉,體現了古代社會救濟制度的核心内容。例如,在明清時期的史書中,常有“捐廪赈災”的記載,指官方或民間組織通過開放糧倉來緩解饑荒。

從詞義演變看,“捐廪”不僅指實物糧食的捐贈,還引申為廣義的慈善行為,強調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援助。在《漢語大詞典》中,該詞被定義為“開倉出谷以赈濟貧民”,突顯其在赈災體系中的重要性。同時,《辭海》補充解釋,“捐廪”在古代法律和道德規範中,被視為一種社會責任,常見于官方文書和民間記述,如《明史》中多次提及地方官員“捐廪救荒”的事迹。

參考來源:根據《漢語大詞典》和《辭海》的權威釋義,這些詞典由商務印書館等機構出版,是漢語研究的标準參考書。

網絡擴展解釋

“捐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uān lǐn,其核心含義是開倉出谷救災,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官府或富戶主動打開糧倉,發放儲備的谷物以救濟災民。這一行為常見于古代災荒時期,體現社會救濟責任。

  2. 字義分解

    • 捐:本義為“舍棄、捐獻”,引申為無償付出資源(如糧食、錢財等)。
    • 廪:原指糧倉,也代指儲藏的糧食。
      兩字結合,強調通過捐獻倉儲糧食來緩解災情。
  3. 曆史用例
    宋代葉適《朝請大夫高公墓志銘》中提到:“官捐廪六千石,猶不能救”,描述了荊門軍地區遭遇洪災後,官方開倉赈災仍難以應對的情景,印證了該詞的實際應用。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讨論中,現代語境下較少使用,但可借喻政府或機構在危機中的物資調配行為。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證或相關詞彙擴展,可參考古代赈災制度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缟别字布袍不暇川衡初潮村沙段大型地媪雕镂藻繪豆萁獨具慧眼二月抗争二浙翻黃倒皁燔燃肥遁肺勞庚辰革正骨突煥燿豁辟緘唇将具見棱見角簡去角砧祭祠荊高靜豔久居人下聚砂拘士樂胥兩嘿連一接二流刑漏費窮餓诠説群情鼎沸攘翦柔民山毛恃怙屍圖瘦嶙嶙肆芳探視淟濁同風同心一力五門四關廂仙夫先君子枭獸洗發膏膝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