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邊藩的意思、邊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邊藩的解釋

亦作“ 邊蕃 ”。靠近邊境的藩國、藩鎮。《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雖蒙褒叙,未盡才宜,并可授邊藩,展其志力。”《魏書·源懷傳》:“北鎮邊蕃,事異諸夏,往日署官,全不差别。”《舊唐書·魏少遊傳》:“ 少遊 以 肅宗 遠離宮闕,初至邊藩,故豐供具以悅之。”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十:“ 王 卒於邊藩, 盧 薨於殿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邊藩是漢語曆史詞彙,指古代王朝設置在邊疆地區、具有軍事防禦和行政管轄職能的重鎮或重要行政區劃。其核心含義包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邊疆)與政治功能的雙重性(屏障與治理),主要出現在唐至明清時期的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地理屬性

    “邊”指國家疆域的邊緣地帶,“藩”本義為籬笆,引申為“屏障”。合稱指作為邊疆屏障的軍事重鎮或行政區域。例如唐代的節度使轄區、明代的九邊重鎮均屬典型邊藩。《漢語大詞典》釋為“邊疆的要地”。

  2. 職能特征

    兼具軍事防禦與地方治理雙重職責:

    • 軍事屏障:屯駐重兵抵禦外敵,如《舊唐書》載“河朔三鎮,國之邊藩”;
    • 行政管轄:管理邊疆民族事務,維護中央政權對邊地的控制,如明代遼東都司。

二、曆史演變與用例

  1. 唐代

    邊藩多指節度使控制的邊疆軍鎮,如範陽、平盧節度使。安史之亂後,部分邊藩形成割據勢力,《資治通鑒》稱“邊藩擁兵,尾大不掉”。

  2. 宋明清時期

    演變為中央直轄的邊疆行政區:

    • 宋代:如秦鳳路(今甘肅一帶),掌邊地戍守與蕃部安撫;
    • 明代:九邊(如遼東、宣府)為防禦蒙古的核心邊藩;
    • 清代:漸為“邊疆行省”(如新疆、西藏)替代,但文獻仍沿用舊稱。

三、文化引申與權威參考

  1. 象征意義

    在文學中喻指國家安全的保障,如陸遊詩“邊藩尚烽火,壯士淚空彈”。

  2. 學術界定

    曆史學者嚴耕望指出:“邊藩之制,實為中央經略邊疆之關鍵,兼具震懾與懷柔之效”(《唐代交通圖考》)。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2. 《舊唐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資治通鑒·唐紀》(中華書局,1956)
  4. 《陸遊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網絡擴展解釋

“邊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邊藩”由“邊”(邊境地區)和“藩”(藩國、藩鎮)組成,原指靠近邊境的藩國或藩鎮。古代中國常将這類地區作為邊疆防禦的重要區域,與中央政權形成地理和政治上的關聯。

詳細解釋

  1. 詞義演變
    最初指邊境的藩屬國或軍事重鎮,後引申為泛指偏遠、遠離中央的地區。例如《宋書》提到“授邊藩,展其志力”,即指将人才派往邊疆以發揮作用。

  2. 曆史背景
    在魏晉至宋代文獻中,“邊藩”多用于描述邊疆的軍政體系。如《魏書》提到“北鎮邊蕃,事異諸夏”,說明邊藩地區與中原的治理方式存在差異。

  3. 使用場景

    • 地理層面:形容遠離中心、交通不便的邊疆地帶(如“出榆塞,理邊藩”)。
    • 政治層面:指代需特殊管理的藩國或軍事轄區(如“歸義是中原朝廷對邊藩歸附的稱呼”)。

引證與用例

“邊藩”是兼具地理與政治含義的詞彙,既指代具體的邊疆藩鎮,也隱喻與中央的疏離關系。其用法在曆史文獻中高頻出現,尤其與軍事、治理等内容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

擯絕彼衆我寡不見便蔔筊怅悒崇厚出舍打舘大勢都場多言癖方厲奮勇當先馥馥高良姜瑰潤昏愦熸炮檢束驕假焦沒椒盤截住機椷積極羁窭酒斾子救日久喪刊刻寬制苦胎淚漬冷宦離碓隴嵸輪彩錄音睦鄰内務部黏濕偏惰霹靂木辟支鉛刀竊位素餐砌跟器件起靈沈湮十洲手擊子思牢雖故隨近逐便拓展棁杖途迍孝感淆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