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的意思、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的詳細解釋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的解釋
見“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 三國 魏 曹植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閒;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詞語分解
- 瓜田的解釋 .種瓜的田地。 晉 陶潛 《飲酒》詩之二:“ 邵生 瓜田中,寧似 東陵 時。” 金 元好問 《贈史子桓尋親之行》詩:“瓜田故侯貧且病,愛莫助之徒自傷。”參見“ 東陵瓜 ”。.複姓。 漢 代有 瓜田
專業解析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是一句古老的漢語諺語,後常被視為成語使用,其核心含義在于教導人們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要主動避嫌,保持謹慎,以免招緻不必要的誤解。
-
字面意思與直接警示
- 瓜田不納履: 意思是經過瓜田時,不要彎腰提鞋子(納履)。因為彎腰的動作容易讓人懷疑是在偷摘瓜果。
- 李下不正冠: 意思是走在李子樹下時,不要擡手整理帽子(正冠)。因為擡手的動作容易讓人懷疑是在偷摘李子。
- 這兩句形象地描繪了在特定環境下,某些看似平常的行為可能被曲解為不當之舉。它直接告誡人們要避免在敏感場合做出容易引起誤會的動作。其出處可追溯至漢代樂府詩《君子行》,收錄于宋代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
-
引申義與核心寓意 - 主動避嫌
- 這句諺語的深層含義遠超字面,它強調的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智慧和品德:主動避嫌。
- 在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中,有些環境或情境本身就容易讓人産生聯想或懷疑(如涉及利益、隱私、是非之地等)。成語提醒人們身處此類環境時,應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意識地避免任何可能引起他人誤解的行為,即使這些行為本身是正當、無心的。
- 其精髓在于“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出自《君子行》),即品德高尚的人會防患于未然,主動避開可能讓自己陷入被懷疑境地的場合或行為。這體現了謹慎、自律和對他人的尊重。
-
出處與典故
- 該句最早完整出現于漢代的樂府詩《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旨在闡述君子應具備的防微杜漸、遠離嫌疑的品德。
- 更早的淵源可能與《古樂府》或相關記載有關,強調了在易生嫌疑之處需格外謹慎的道理。
-
語法與結構
- 從語法上看,這是一個由兩個結構相同的分句組成的并列複句。
- 每個分句都是“地點狀語(瓜田/李下)+ 否定副詞(不)+ 動詞短語(納履/正冠)”,通過否定某種在特定地點看似合理但易緻嫌疑的行為,來傳達避嫌的主旨。 這種簡潔對稱的結構增強了警示效果和流傳度。
參考來源:
- 《樂府詩集》 (宋代郭茂倩編) - 卷三十二·相和歌辭七,收錄《君子行》,為成語最直接出處。
- 《古樂府》 - 被認為是該成語的早期來源之一。
- 《漢語大詞典》 - 對“瓜田李下”詞條的釋義及出處引證。
- 《現代漢語詞典》 - 對“瓜田李下”作為成語的釋義。
- 《漢語成語考釋詞典》 (劉潔修編著) - 提供成語的詳細出處、演變及語法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出自三國時期曹植的《君子行》,原句為“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面含義
- 瓜田不納履:經過瓜田時,不要彎腰整理鞋子,以免被懷疑偷瓜。
- 李下不正冠:走到李子樹下時,不要擡手扶正帽子,避免被誤認為摘李子。
這兩句通過具體場景,強調在易引起嫌疑的場合需謹慎言行。
二、比喻意義
比喻在容易招緻誤解的環境或敏感場合,應主動避嫌,避免引發無端猜疑。例如在涉及利益沖突時,需注意行為界限,保持距離以維護自身清白。
三、用法與延伸
- 語境適用:多用于提醒他人或自我約束,強調“防患于未然”的處世智慧。
- 曆史書證:
- 《北史·袁翻傳》提到“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 清代小說《歧路燈》也引用此語警示避嫌。
- 近義詞:瓜田李下、正冠納履。
四、文化内涵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慎獨”“克己”的修養準則,倡導通過自律減少人際誤會。
如需進一步了解原詩《君子行》的其他内容(如禮賢下士、謙遜守禮等),可參考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賴耶鼇魚比雠閉門投轄閉月羞花镵鼎長慮卻顧成千累萬打保德化地格凍柳兒童樂園風虔風條枌巷敢死士官曆鬼魋還年卻老捍逆合髻合謀畫水镂冰回家鹄衣金水技術革新峻阪鹽車聚螢積雪良車蓮井憐養靈快流聲緑豆青率溥奶罩鬧鬧穣穣年成捏碼濃妝淡抹旁睐朋知偏徇辟淫切麪趨讙囷窌踆兔賞得失落感時作素殼桃棓枉辔望苑偉木梧子小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