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鰲魚”。鳌的俗稱。《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甯》:“鰲魚脫卻金鈎去,擺尾搖頭再不回。” 清 李聲振 《百戲竹枝詞·旱船》:“無邊陸海吾何懼,穩坐鼇魚背上看。”
鼇魚(áo y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字源、本義及文化象征三個層面解析:
“鼇”同“鳌”,《說文解字》釋為“海中大鼈”,即傳說中的巨型海龜或神龜。古代文獻中常指背負仙山的神獸,如《列子·湯問》載“渤海之東有五山,天帝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魚”泛指水生脊椎動物,但“鼇魚”一詞中“魚”實為泛稱,強調其水生特性。部分典籍将鼇歸為魚類,如《本草綱目·鱗部》稱“鼇形如龜,故屬介部,然亦有魚名”。
來源:《本草綱目》(明·李時珍)
鼇魚在神話中為撐天載地之靈物。《淮南子·覽冥訓》載“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将其視為支撐天柱的巨足。
來源:《淮南子》(西漢·劉安)
明代文獻《懷麓堂集》稱鼇魚為龍之第九子,形似龜、好負重,故常用于碑座裝飾,象征穩固。
來源:《懷麓堂集》(明·李東陽)
傳統宮殿屋脊兩端的“鸱吻”亦稱“鼇魚吻”,為防火鎮邪的瑞獸造型,寓意穩固建築、驅避災禍。
來源:《營造法式》(宋·李誡)
“獨占鼇頭”典出唐宋科舉制度,狀元立于殿階鼇頭石雕前迎榜,後喻指競賽奪魁。民俗中鼇魚亦象征吉祥、力量。
來源:《唐摭言·卷三》(五代·王定保)
鼇魚是融合神話、建築與民俗的複合意象:
權威參考來源:
“鼇魚”是“鳌魚”的異體字寫法,這一詞語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神話生物
根據記載,鳌魚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傳說鯉魚躍龍門時若偷吞龍珠,會變為龍頭魚身的形态,即“鳌魚”。雄性金鱗葫蘆尾,雌性銀鱗芙蓉尾,象征力量與祥瑞。其形象常與“背負蓬萊”“支撐天地”等神話意象關聯,如《淮南子》中記載巨鳌馱仙山。
成語比喻
作為成語,“鳌魚”比喻極其龐大或難以駕馭的事物,例如“釣鳌魚”引申為應對巨大挑戰。古籍中多用于文學修辭,如《山海經》描述其為撐天海獸,後世詩詞常用以形容宏偉景象。
現實生物指代
部分資料(如)提到“鳌魚”可能指代深海大型魚類,描述其體長2-3米、頭部巨大等特征,但因信息來源權威性較低,此類說法缺乏廣泛科學佐證,可能為民間俗稱或文學化表達。
該詞核心含義集中于神話與文學領域,現實生物關聯性較弱。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真實魚種(如-3中的鯮魚、鳠、鳤)混淆。
闆渚隋堤寶山空回褊阸冰消瓦解部封不寒而慄布讓簿聽不争鼂不及夕沖澹杵臼之交淳輝楚逸出治釣文鈎諜人冬狩短兵封己浮朽附訊供器圭瓒汩殁還役和獯華扁薦譽及笄年華景龍經呪就位祭文克責冒尖彌裡潑才錢攤七録芹茆容華壽聯説诨經私厚四韻隨踵天君通邑大都投歸投文途經屠絶圖書室無與倫比嫌肥挑瘦相嚷洩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