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倉與地窖。泛指糧倉。《周禮·考工記·匠人》:“囷窌倉城,逆牆六分。” 賈公彥 疏:“地上為之方曰倉,圜曰囷;穿地曰窌。”《荀子·榮辱》:“餘刀布,有囷窌。” 楊倞 注:“囷,廩也。圜曰囷,方曰廩。窌,窖也。地藏曰窌。” 清 顧炎武 《郡縣論五》:“縣之倉廩,皆其囷窌。”
“囷窌”是一個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囷”和“窌”兩個部分組成,主要用于描述儲存糧食的場所。以下是詳細解釋:
囷(qūn):
指圓形的谷倉,通常用于儲存糧食。《說文解字》中提到“囷,廪之圓者”,即圓形糧倉,與方形的“倉”相對。例如《詩經·魏風·伐檀》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窌(jiào):
通“窖”,指地窖或深藏的洞穴,常用于貯藏糧食或其他物品。《荀子·富國》有“垣窌倉廪者,財之末也”,其中“窌”即指地窖。
“囷窌”合稱時,泛指古代不同類型的儲糧設施:
在《周禮》《禮記》等典籍中,常以“囷窌倉城”并稱,統指國家糧儲系統。例如《周禮·地官》提到“囷窌之藏”,強調糧食儲備的重要性。
現代漢語中,“囷窌”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研究古代農業、經濟或文獻學領域。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說文解字注》《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或結合具體古籍上下文分析。
《囷窌》(qūn zh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圍繞着藏書的地方”或者“書庫”。這是一個古老的詞彙,常出現在古代文獻中。
《囷窌》的第一個字是“囷”(qūn),它的拆分部首是“囗”(囗字旁),表示圍繞。這個字共有3個筆畫。
《囷窌》的第二個字是“窌”(zhì),它的拆分部首是“糸”(糸字旁),表示與綢線相關。這個字共有14個筆畫。
《囷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傳承。囷是指圍繞着某物的樣子,窌是指記錄和保存的地方。在古代,書籍是非常寶貴的資源,因此建有專門的囷窌來儲存和保護書籍。
《囷窌》的繁體字是「囷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囷窌》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是「圳籍」,其中的「圳」表示圍繞,「籍」表示記錄和保存。
1. 這些古籍都存放在國家圖書館的囷誌裡。
2. 他帶我參觀了他家的囷誌,裡面有許多珍貴的書籍。
- 經書:古代的典籍和經典著作。
- 書庫:專門儲存和保護書籍的地方。
近義詞:圖書館、藏書閣
反義詞:開放式書架、書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