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意思、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详细解释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解释
见“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艺文类聚》卷四一引 三国 魏 曹植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閒;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词语分解
- 瓜田的解释 .种瓜的田地。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 邵生 瓜田中,寧似 东陵 时。” 金 元好问 《赠史子桓寻亲之行》诗:“瓜田故侯贫且病,爱莫助之徒自伤。”参见“ 东陵瓜 ”。.复姓。 汉 代有 瓜田
专业解析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是一句古老的汉语谚语,后常被视为成语使用,其核心含义在于教导人们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要主动避嫌,保持谨慎,以免招致不必要的误解。
-
字面意思与直接警示
- 瓜田不纳履: 意思是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纳履)。因为弯腰的动作容易让人怀疑是在偷摘瓜果。
- 李下不正冠: 意思是走在李子树下时,不要抬手整理帽子(正冠)。因为抬手的动作容易让人怀疑是在偷摘李子。
-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在特定环境下,某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可能被曲解为不当之举。它直接告诫人们要避免在敏感场合做出容易引起误会的动作。其出处可追溯至汉代乐府诗《君子行》,收录于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
-
引申义与核心寓意 - 主动避嫌
- 这句谚语的深层含义远超字面,它强调的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和品德:主动避嫌。
- 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有些环境或情境本身就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或怀疑(如涉及利益、隐私、是非之地等)。成语提醒人们身处此类环境时,应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意识地避免任何可能引起他人误解的行为,即使这些行为本身是正当、无心的。
- 其精髓在于“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出自《君子行》),即品德高尚的人会防患于未然,主动避开可能让自己陷入被怀疑境地的场合或行为。这体现了谨慎、自律和对他人的尊重。
-
出处与典故
- 该句最早完整出现于汉代的乐府诗《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旨在阐述君子应具备的防微杜渐、远离嫌疑的品德。
- 更早的渊源可能与《古乐府》或相关记载有关,强调了在易生嫌疑之处需格外谨慎的道理。
-
语法与结构
- 从语法上看,这是一个由两个结构相同的分句组成的并列复句。
- 每个分句都是“地点状语(瓜田/李下)+ 否定副词(不)+ 动词短语(纳履/正冠)”,通过否定某种在特定地点看似合理但易致嫌疑的行为,来传达避嫌的主旨。 这种简洁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警示效果和流传度。
参考来源:
- 《乐府诗集》 (宋代郭茂倩编) - 卷三十二·相和歌辞七,收录《君子行》,为成语最直接出处。
- 《古乐府》 - 被认为是该成语的早期来源之一。
- 《汉语大词典》 - 对“瓜田李下”词条的释义及出处引证。
- 《现代汉语词典》 - 对“瓜田李下”作为成语的释义。
-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刘洁修编著) - 提供成语的详细出处、演变及语法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君子行》,原句为“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字面含义
- 瓜田不纳履: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整理鞋子,以免被怀疑偷瓜。
- 李下不正冠:走到李子树下时,不要抬手扶正帽子,避免被误认为摘李子。
这两句通过具体场景,强调在易引起嫌疑的场合需谨慎言行。
二、比喻意义
比喻在容易招致误解的环境或敏感场合,应主动避嫌,避免引发无端猜疑。例如在涉及利益冲突时,需注意行为界限,保持距离以维护自身清白。
三、用法与延伸
- 语境适用:多用于提醒他人或自我约束,强调“防患于未然”的处世智慧。
- 历史书证:
- 《北史·袁翻传》提到“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 清代小说《歧路灯》也引用此语警示避嫌。
- 近义词:瓜田李下、正冠纳履。
四、文化内涵
该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慎独”“克己”的修养准则,倡导通过自律减少人际误会。
如需进一步了解原诗《君子行》的其他内容(如礼贤下士、谦逊守礼等),可参考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屋及乌鼇鼻宝鸡蹦蹦儿车表左伯高冲日鬌翦额数幡薄凡儿法无可贷封顶福慧双修歌折钩鈲官度寒炉豪梁好说歹说坏裳为袴讲命激赏库救生衣趄避刊书烤蓝狼噬老满儿临照刘长卿龙拏虎攫隆中布衣轮索马杆眊昏没了当蒙化默送内难暖溶溶披拨批量破迷千金一壸启殡青杨巷勤略穷林阙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士臣庶域题主惟屏文房四侯温慰汙灭赮火响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