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合髻的意思、合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合髻的解釋

唐 宋 婚俗之一。《新五代史·雜傳·劉嶽》:“初, 鄭餘慶 嘗採 唐 士庶吉兇書疏之式,雜以當時家人之禮,為《書儀》兩卷……其婚禮親迎,有女坐壻鞍合髻之説,尤為不經。”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劉嶽 《書儀》,婚禮有‘女坐壻之馬鞍,父母為之合髻’之禮。”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娶婦》:“凡娶媳婦……男左女右,留少頭髮,二家出疋段、釵子、木梳、頭鬚之類,謂之‘合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合髻”是中國古代婚禮中的一種傳統婚俗,主要流行于唐、宋時期,具體含義及文化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合髻指新婚夫婦在婚禮儀式中,将各自的頭發剪下一绺,绾結在一起,象征婚姻的聯結與同心。這一行為既是婚姻信物的交換,也代表夫妻“結發同心”的承諾。

2.儀式流程

3.象征意義

4.曆史記載

5.與其他習俗的關聯

合髻與“結發夫妻”概念密切相關,但不同于某些外國民族的結發形式,更強調雙方主動參與和家庭見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婚俗演變,可參考《東京夢華錄》《書儀》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合髻》的意思:

《合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将頭發束于腦後,形成一個髻狀的發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形象地描述了婦女梳妝盤發的動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合髻》由兩個部首構成,分别是「合」和「髟」。部首「合」意為合并、結合,部首「髟」表示頭發。該詞的總筆畫數為14畫。

來源:

《合髻》一詞最初來源于古代中國文化,是中國古代婦女常見的發飾之一。在古代,婦女一般會将頭發束起來,形成一個髻狀發飾,以展現出她們的美麗和高貴。

繁體:

《合髻》的繁體字為「合髻」,字形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結構和意義。在繁體字中,部首和筆畫的組合方式沒有改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合髻」的寫法也存在一些變化。傳統的漢字寫法中,「合髻」通常寫作「合泥」。這種寫法強調了頭發被合并成髻的動作,更加形象地描繪了此發型的特點。

例句:

1. 她用絲帶将長發盤在頭頂,梳成一個精緻的合髻。

2. 古代婦女常常在合髻上鑲嵌寶石,以增添華麗感。

3. 這位新娘的合髻高高束起,顯得格外端莊美麗。

組詞:

梳妝、發飾、發型、細節

近義詞:

發髻、鬟髻

反義詞:

散發、披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