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長慮顧後 ”。 宋 李綱 《與宰相論捍賊劄子》:“ 綱 竊觀自古人主,必有親兵,所以制障表裡,為長慮卻顧之術也。”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蓋自乙未以後,彼聖主所長慮卻顧,坐席不煖者,獨太後之廢置我耳。”
“長慮卻顧”是一個漢語成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指從長遠角度考慮問題,同時回顧過去的經驗教訓,強調決策或行動時需兼顧前瞻性與曆史性思考。該詞常用于描述周全、謹慎的處事方式。
通過這種“時間雙向整合”的思維方式,能幫助人們在複雜環境中做出更穩健的決策。
“長慮卻顧”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長時間憂慮着一件事情,卻沒有實際行動去解決它。這個成語的意境描述了一個人在思慮問題時猶豫不決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長”字的部首是⺧,總共有8畫;
“慮”字的部首是⺮,總共有9畫;
“卻”字的部首是⺢,總共有7畫;
“顧”字的部首是⺾,總共有11畫。
來源:
“長慮卻顧”最早出現在《孟子》這本古代文獻中,用來形容一個人長時間思慮卻沒有行動,導緻錯失良機。
繁體:
“長慮卻顧”在繁體中的寫法是「長慮卻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有一些差異。例如,“長”字的古代寫法是「镸」,在這個寫法中,右側的部分像一把戈,表示長久。而“慮”字的古代寫法是「慮」,在這個寫法中,上面的部分代表思考,下面的部分則表示心。所以,“慮”字的古代寫法像是人在思考的樣子。其他部分的字在古代寫法中也有細微的差異。
例句:
他一直“長慮卻顧”,結果錯失了那個寶貴的機會。
組詞:
長久、憂慮、猶豫、思量等。
近義詞:
徘徊、躊躇、遲疑、猶豫不決等。
反義詞:
果斷、堅決、決斷、果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