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敢死士的意思、敢死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敢死士的解釋

敢于決死的人。《後漢書·堅鐔傳》:“ 鐔 乃引軍赴 宛 ,選敢死士夜自登城,斬關而入。”《北史·李賢傳》:“ 賢 率敢死士一戰敗之。” 清 黃遵憲 《馮将軍歌》:“平生蓄養敢死士,不斬 樓蘭 今不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敢死士”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敢于冒死執行任務的勇士,常見于軍事或高危行動場景。以下從定義、曆史應用及文化背景進行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敢死士”指不畏犧牲、勇于決死的戰士。該詞由“敢死”(敢于赴死)和“士”(武士、士兵)組成,強調勇氣與決絕。例如,《宋史·王審琦傳》記載“審琦率敢死士數千人拔其水砦”,即描述其帶領勇士突襲敵方據點。

  2. 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在宋代,“敢戰士”一詞與“敢死士”含義相近,指民間招募的非正規精銳,類似特種部隊。這類戰士需具備高超作戰技能,常用于對抗騎兵等關鍵戰役。

二、曆史應用

  1. 軍事行動中的角色
    史書中多次提到敢死士參與關鍵戰役,如《後漢書》記載堅镡“選敢死士夜自登城”突襲宛城,以及《北史》中李賢率敢死士擊敗敵軍,均凸顯其執行高風險任務的作用。

  2. 文學與詩歌中的意象
    清代黃遵憲在《馮将軍歌》中寫道“平生蓄養敢死士,不斬樓蘭今不還”,借敢死士象征忠勇與家國情懷。

三、文化背景

敢死士的記載多見于正史和文學作品,反映了古代戰争中以少數精銳改變戰局的策略。此類戰士往往由将領親自選拔或培養,體現了個人武勇與集體戰術的結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戰例或不同朝代的使用差異,可參考《後漢書》《宋史》等文獻原文,或查閱權威曆史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敢死士》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勇敢、無畏的士兵或戰士。 拆分部首和筆畫:敢(忄心旁 + 言)- 7畫,死(歹)- 4畫,士(士)- 3畫。 來源:《敢死士》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兵法書籍中,用來形容勇猛無畏的士兵。 繁體字:敢死士(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敢死士(古時候漢字寫法) 例句:這支軍隊裡的敢死士,為了保衛家園勇往直前。 組詞:敢死戰士、敢死行動 近義詞:勇士、豪傑、勇敢的戰士 反義詞:怯懦者、膽小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