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 the end] 看到這裡就可以休止了。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達到無以複加的程度
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明居湖居聽書》
《古文觀止》
稱贊所見事物好到極點。《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季劄 ﹞見舞《韶箾》者,曰:‘……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清 黃遵憲 《紀事》詩:“泱泱大國風,聞樂嘆觀止。”《老殘遊記》第二回:“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胡鄂公 《北方實錄》:“迨至歌聲磅礴,舞劍劃鳴……于是 得山 歎曰:大哉,壯士之歌也,吾於此觀止矣。”
“觀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稱贊所見事物已達到極緻,無需再尋求其他更好的。以下是詳細解釋:
“觀止”既可用于具體事物(如藝術、技藝),也可用于抽象概念(如文學成就),強調無可超越的完美狀态。其曆史淵源和文化内涵使其成為漢語中表達極緻贊美的高頻詞彙。
《觀止》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為結束、停止或達到無法超越的極限。
成語《觀止》的拆分部首是見,筆畫數為7劃。
《觀止》最早見于明代戴叔倫的《續世語》:“謂成書者,當得進呈天子,第上可受旨旃,科道春秋,省觀止。”意為編寫曆史書籍時,應該向皇帝呈遞,通過審查後才能出版。這裡的“觀止”指的是編寫曆史的極限和終點,即将内容精練至極。
《觀止》的繁體字為觀止。
古時候《觀止》的寫法并未發生明顯變化,仍然是現代漢字觀的結構,本字義不變,隻是在寫法上可能有些微差異。
他的成就已經達到了觀止,無人能夠超越。
觀點、觀測、觀察、觀光、觀衆、觀摩。
絕頂、可觀、無法超越、最高峰。
開頭、開放、未完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