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 the end] 看到這裡就可以休止了。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達到無以複加的程度
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明居湖居聽書》
《古文觀止》
稱贊所見事物好到極點。《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季劄 ﹞見舞《韶箾》者,曰:‘……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清 黃遵憲 《紀事》詩:“泱泱大國風,聞樂嘆觀止。”《老殘遊記》第二回:“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胡鄂公 《北方實錄》:“迨至歌聲磅礴,舞劍劃鳴……于是 得山 歎曰:大哉,壯士之歌也,吾於此觀止矣。”
“觀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本義指“所見事物達到極緻,無需再看其他”。該詞源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吳國公子季劄觀周樂時的贊歎:“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意為其欣賞的樂舞已完美到頂點,無需再觀賞其他内容。
在權威詞典中,《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稱贊所見事物盡善盡美,無以複加”,強調對事物至高境界的肯定。現代用法多保留古義,常見于成語“歎為觀止”,用于表達對精湛技藝或壯觀景象的驚歎,如:“敦煌壁畫精妙絕倫,令人歎為觀止。”
該詞的語義特征包含三重維度:
在語用層面,“觀止”多出現于文藝評論、景觀描述等語境,具有典雅莊重的文體色彩。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通常不單獨使用,而以“歎為觀止”“觀止矣”等固定結構呈現。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04年版;《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觀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稱贊所見事物已達到極緻,無需再尋求其他更好的。以下是詳細解釋:
“觀止”既可用于具體事物(如藝術、技藝),也可用于抽象概念(如文學成就),強調無可超越的完美狀态。其曆史淵源和文化内涵使其成為漢語中表達極緻贊美的高頻詞彙。
杯水主義蔔征沖破除正辭無所假詞心摧靡釣鳌客雕辒獨白封豕枌榆松楸福德負債累累竿頭日上寒難鶴歸合虛圜轉花茸畫笥狐奔鼠竄簡畼柬寄接頭兒疾雷不暇掩耳急流盡責濟脫距堙寬斷老相與理喪流屍鳴鸾末列蝥賊搶籬乾文車期牛畦宗郎君全色趨近擾習繩捆索綁收成棄敗雙關殊庸飼養損兵折将讨繹枉費口舌婉儀未牙五筆型險惡鄉啬夫賢朋小蠶邪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