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奸詐的官吏。《管子·明法》:“是以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起於非功。” 漢 陸賈 《新語·輔政》:“邪臣好為詐僞,自媚飾非,而不能為公方,藏其端巧,逃其事功。” 宋 曾鞏 《<陳書目錄>序》:“惑於邪臣,溺於嬖妾,忘患縱欲,則其終之所以亡。” 清 蔣恭棐 《景州董子故裡》詩:“邪臣懷妬嫉,譎計何從攄。”
“邪臣”是古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邪臣(xié chén)指奸詐的官吏或奸佞之臣,多用于描述品行不端、利用權術謀取私利的官員。
《管子·明法》
“是以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起於非功。”
說明邪臣往往通過不正當手段上位,導緻忠良蒙冤。
《新語·輔政》(漢·陸賈)
“邪臣好為詐僞,自媚飾非,而不能為公方。”
指出邪臣的典型特征:虛僞逢迎、掩蓋錯誤。
《漢書·五行志》
“天戒若曰,邪臣往來,為奸讒于漢,絕亡之道也。”
強調邪臣對國家政治的危害。
唐宋詩詞
如白居易《讀〈漢書〉》:“不然盡信忠,早絕邪臣窺。”
反映古代文人對邪臣現象的批判。
“邪臣”是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強調官員的道德操守與政治危害。其用法在曆代文獻中一脈相承,反映了對吏治清明的追求。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查看、3、5的原始出處。
邪臣是一個代指背離正義、犯罪行為的官員或官員群體的詞語。
邪臣的拆分部首是⻌(辵)和身,共12畫。
邪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獻中,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指的是背離忠誠、背信棄義的官員。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一個貶義詞彙,用來形容那些貪婪、獨斷專行、不顧民衆福祉的官員。
邪臣的繁體字為「邪臣」。
在古代漢字中,邪臣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不論寫法如何,其含義和描述基本一緻。
1. 這位官員貪污受賄,可算是當今的邪臣之一。
2. 邪惡的邪臣掌握了大權,使得國家陷入混亂之中。
1. 邪惡:形容背離正道,做出惡行的品質。
2. 官員:指統治者中居高位的人士。
3. 忠誠:指對國家、組織或人的忠實和誠信。
4. 獨斷專行:指一個人或集體無視他人意見,獨自做決策。
1. 貪官:指職務有權力而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的官員。
2. 奸臣:指為了自身私利而向上谄媚、背離國家利益的官員。
1. 忠臣:指對國家和人民忠誠的官員。
2. 廉吏:指廉潔奉公,清正廉潔的公務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