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鄉官之一。主役賦等。《後漢書·任光傳》:“少忠厚,為鄉裡所愛。初為鄉嗇夫,郡縣吏。” 李賢 注引《續漢志》:“三老、遊徼,郡所署也,秩百石,掌一鄉人。其鄉小者,縣署嗇夫一人,主知人善惡,為役先後;知人貧富,為賦多少。”參見“ 嗇夫 ”。
鄉啬夫是中國古代基層行政官員,主要存在于秦、漢時期,其職能和地位在不同階段有所演變。以下為詳細解釋:
鄉啬夫是秦漢時期縣以下的鄉級官吏,主管訴訟和賦役征收。名稱源于先秦,《夏書》已有類似職責的"啬夫"記載。
賦役管理
司法職能
經濟事務
時期 | 特點 |
---|---|
秦代 | 小鄉設啬夫,大鄉設"有秩";由縣令任命 |
漢代 | 五千戶以上鄉置有秩,以下置啬夫;與三老、遊徼分權 |
魏晉 | 逐漸被勸農掾等官職取代 |
提示:欲了解更詳盡的制度變遷,可查閱《從鄉啬夫到勸農掾:秦漢鄉制的曆史變遷》。
鄉啬夫是一個成語,具有貶義,指住在鄉村的吝啬小氣之人。
鄉啬夫是由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鄉字的部首是亠,筆畫數為3;啬字的部首是口,筆畫數為8;夫字的部首是大,筆畫數為4。
鄉啬夫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但可以推測是古時對那些鄉村中吝啬小氣之人的諷刺。成語中的鄉啬夫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鄕啬夫」。
鄉啬夫這個成語中的每個字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不同。以「鄉」字為例,古時候的寫法是「鄉」。而「啬」字在古代多寫作「嗇」。古時候的「夫」字有許多變體,如「伕」、「夫」、「父」等。
他雖然是個鄉啬夫,但是很會精打細算,日子過得很省。
吝啬、小氣、節儉、守財奴
吝啬、小氣、守財奴
大方、慷慨、慷慨解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