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禾稼的兩種害蟲。多比喻危害人民和國家的壞人或災異。《左傳·成公十三年》:“帥我蝥賊,以來蕩搖我邊疆。我是以有 令狐 之役。” 杜預 注:“蝥賊,食禾稼蟲名。謂 秦 納 公子雍 。”《後漢書·明帝紀》:“有司其勉順時氣,勸督農桑,去其螟蜮,以及蝥賊。” 李賢 注引《爾雅》:“食苗心曰螟,食節曰賊,食根曰蝥。” 唐 杜甫 《送韋諷上阆州錄事參軍》詩:“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蝥賊。” 梁啟超 《新民說·論6*公德》:“苟放棄責任者,無論其私德上為善人為惡人,而皆為羣與國之蝥賊。”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蝥賊漢語 快速查詢。
“蝥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
指兩種危害農作物的害蟲:“蝥”專食植物根部,“賊”專食莖節部分。例如《詩經·大雅》中“去其螟螣,及其蟊賊”即描述害蟲對莊稼的破壞。
比喻義
引申為危害國家或社會的敗類,如《左傳》中“帥我蝥賊以來,蕩搖我邊疆”即用此意。
詞彙 | 含義範圍 | 示例場景 |
---|---|---|
蝥/蟊賊 | 危害國家、社會的重大威脅 | 貪官、叛亂者、黑惡勢力 |
毛賊 | 小偷小摸的底層罪犯 | 扒手、入室盜竊者 |
古人通過“蝥賊”一詞,既反映了農耕社會對蟲害的警惕,也構建了道德批判的語言符號,體現以農為本的治理觀。
蝥賊(音máo zéi),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的是蛇類中的害蟲。它通常生活在山野之間,會危害農田和果園,是農民們的公敵。
蝥賊的構成部首包括了蟲字旁以及貝字旁,分别是“蟲”和“貝”,它們代表了昆蟲和貝殼這兩個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蝥的古代寫法為蟊,它的構成是由蟲字旁和毛字旁組成的。而賊的古代寫法為賊,它的構成是由貝字旁和戈字旁組成的。
蝥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中的《小雅·鹿鳴之什·汎汎歧路》篇中的一句詩:“或樹或從蝥”,意為“行走時有蝥蟲”。後來,蝥賊這個詞開始被用來形容害蟲和害人之輩。
在繁體字中,蝥賊被寫作蟊賊。
在古代,《康熙字典》中對于蝥的古代寫法為蝥、蟊、瞀,而賊的古代寫法有賊、賊、賊。這些寫法都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使用的。
以下是一些關于蝥賊的例句:
1. 入春後,果園開始頻繁出現蝥賊,農民們加強了防治措施。
2. 這個山區面臨着蝥賊的威脅,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護農作物。
蝥蟲、賊人、蝥害
蛇害、害蟲、害人之輩
益蟲、友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