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流屍 ”。
亦作“ 流屍 ”。在流水中漂浮的屍體。 唐 韓愈 《歸彭城》詩:“去歲 東郡 水,生民為流屍。” 明 唐順之 《瘗河壖枯骨志》:“自癸卯至乙巳,東南薦飢,流屍順河而下,多于河中之船。”
“流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ú shī,其基本含義是指在流水中漂浮的屍體。以下為詳細解釋及相關補充:
基本釋義
該詞由“流”(液體移動)和“屍”(人或動物的遺體)組成,字面指隨水漂流的屍體,常見于古代文獻對自然災害或戰亂的描述。例如唐代韓愈《歸彭城》詩中提到“生民為流屍”,明代唐順之也記載了饑荒導緻“流屍順河而下”的景象。
詞源與用法
詞義源于古代對災禍場景的客觀描述,後逐漸固定為特定詞彙。其繁體寫法為“流屍”,與簡體“流屍”同義。
現代引申義辨析
有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出該詞可比喻“故意傳播虛假消息”,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網絡時代的衍生解釋,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文學例證
古代文學作品中常以此詞反映民生疾苦,如:“東南薦饑,流屍順河而下,多于河中之船”(明·唐順之),通過具象描寫增強感染力。
建議在正式語境中沿用傳統釋義,若需引用引申義需标明出處。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6)。
《流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遺體流淌、漂浮在水中。
《流屍》的字形由“氵”(三點水)和“屍”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8畫。
《流屍》是繁體字,其簡化字為“流屍”,源自古代漢字演變而來。
在古時候,漢字《流屍》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相同。古代文字的形式多種多樣,隨着時間的推移和不同地區的演變,可能出現一些差異。
1. 在這片污染的江河中,時常會有一些流屍漂過。
2. 警方正在調查這起涉嫌流屍案件。
3. 海難後,海岸線上出現了許多流屍。
根據《流屍》的意義,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流淌:指液體在一定的方向上連續不斷地流動。
2. 屍體:指已經死亡的動物或人的遺體。
3. 流水:指水在河流、溪流中不斷地流動。
4. 流動:指物體或液體在一定的範圍内不斷地移動。
近義詞:屍體、浮屍、漂屍
反義詞:停屍、殓屍、下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