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下位。多用作謙詞。 三國 魏 曹丕 《答司馬懿等再陳符命令》:“夫石可破而不可奪堅,丹可磨而不可奪赤。丹石微物,尚寶斯質,況吾託士人之末列,曾受教于君子哉?” 三國 魏 曹植 《叙愁賦》:“委微軀於帝室,充末列於椒房。” 晉 潘尼 《釋奠頌》序:“ 尼 昔忝禮官,嘗聞俎豆,今廁末列,親覩盛美。”
“末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末列”由“末”(末尾)和“列”(排列)組成,字面指排在末尾的位置,常引申為謙稱自己處于下位。
謙辭用法
古代文人常用“末列”自謙身份低微。例如:
語境延伸
該詞也可用于描述事物或人在序列中的末端位置,如晉代潘尼《釋奠頌》序中“今廁末列”即指身處末席。
需注意“末列”與“列強”無關。中“十九世紀末列強”的“列”實為“列國”,屬不同語義範疇。
“末列”是典型的謙辭,強調自身地位或序列的末尾性,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使用較少,但理解其含義有助于閱讀古文。更多例句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末列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木和列。木是指樹木,列是指排列。末列的義項為把樹木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片林木。
末列的部首分别是木和列,其中木部的筆畫數為4,列部的筆畫數為6。
末列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原義為“排列整齊的樹木”。後來逐漸引申為指一片茂密的林木。
末列的繁體寫法為「末列」。
末列在古時的寫法有變化,早期的寫法為「末列」,後來逐漸簡化為現在的「末列」。
1. 山腳下的末列,郁郁蔥蔥,景色十分美麗。
2. 春天來臨,大自然中又出現了一片新的末列。
1. 林末:指森林的盡頭。
2. 末世:指世界末日,也可以泛指快要結束的時候。
3. 末日:指世界末日。
樹林、森林、林木、林帶
空地、野外、荒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