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七:“ 太公 為 灌壇 令, 武王 夢婦人當道夜哭,問之,曰:‘吾是東海神女,嫁於西海神童。今 灌壇 令當道,廢我行。我行必有大風雨,而 太公 有德,吾不敢以暴風雨過,是毀君德。’ 武王 明日召 太公 ,三日三夜,果有疾風暴雨從 太公 邑外過。”原為地名。後用以代指有德行的地方官吏。 南朝 梁 庾肩吾 《從駕喜雨》詩:“赦詔還京兆,歸神出 灌壇 。” 唐 杜甫 《題郪原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詩:“雲散 灌壇 雨,春青 彭澤 田。” 唐 高適 《同房侍禦山園新亭與邢判官同遊》詩:“ 灌壇 有遺風, 單父 多鳴琴。”
“灌壇”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曆史典故和不同語境:
“灌壇”最初是地名,出自《博物志》記載:姜太公(呂尚)曾擔任灌壇令,因德行高尚感動東海神女,使其為避免毀其德政而繞道,未引發暴風雨。此後,“灌壇”被用來代指有德行的地方官吏。
部分資料(如)提到“灌壇”被引申為形容文學、藝術領域出類拔萃者,但這種用法權威性較低,可能屬于現代非主流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灌壇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有兩個不同的含義。
首先,灌壇可以指代在宗教儀式中向神靈獻上酒或水。這種獻上酒或水的儀式叫做灌壇。在古代,人們相信通過灌壇可以與神靈溝通,表達敬意和祈禱。
其次,灌壇也可以指代在論壇或社交媒體平台上大量發布信息或内容,以提高知名度、獲得關注或滿足個人目的。這種行為通常被稱為灌壇。
灌壇的拆分部首是火和土,分别位于字的左邊和右邊。
灌壇的總筆畫數為12畫。
灌壇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祭祀儀式。在古代,人們會在廟宇或神聖場所中設立一個供奉神靈的壇子,然後将酒或水倒入壇中,以示敬意和祈禱。後來,這個過程被稱為灌壇。
灌壇的繁體字寫法為「灌罈」。
古代的「灌壇」字可能有不同的寫法,但主要的寫法是「灌壇」。古代漢字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字義相同。
1. 古代人們常常在廟宇上灌壇,向神靈獻上美酒。
2. 這個論壇上有人一天到晚灌壇,真是煩人。
組詞: 酒壇、灌溉、壇城、壇子。
近義詞: 獻祭、供奉、祭拜。
反義詞: 節制、謹慎、克制。
【别人正在浏覽】